食藥署長專訪2/食安專家迎缺藥潮 姜至剛擬修法 必要時限制供藥對象
新任署長姜至剛爲首位醫界出身署長,爲專長食安議題的毒物專家。記者曾吉鬆/攝影
衛福部食藥署雖掌管國內藥品、食品及醫粧三大領域,但過去署長多爲藥界學者擔任。新任署長姜至剛爲首位醫界出身署長,爲專長食安議題的毒物專家,上任前曾遭藥界質疑。不過,上任後迎戰國內快篩缺藥問題,並面臨國際貿易導致藥品短缺議題,他不怯戰,接受本報專訪時,提出「藥事法」修法,要強化國內供藥韌性,確保藥品用在刀口上,避免病人有藥卻用不到。
因應美國總統川普藥價最惠國待遇政策要求,各界擔心國際藥品供應鏈受挫,藥物短缺恐成常態。藥事法27條之2現行規定,藥廠因自身因素,或遇天災等不可抗力因素,預期藥品短缺時,應向食藥署通報,由該署啓動徵求,或辦理專案製造、輸入。姜至剛指出,爲強化藥品供應鏈韌性,已研議前述條文修法,授權食藥署必要時限制藥品供應對象。
姜至剛表示,預計藉藥事法修法,若某一藥品有供應不足之虞時,讓食藥署可在必要時限制該藥品,或專案覈准製造、輸入藥品供應對象,供應範圍、期間及數量也由該署掌握,確保藥品公平分配,讓有需要用藥民衆獲得合適治療。另,將參考健保署數據,主動掌握季節性疾病如流感、新冠等用藥趨勢,並轉知廠商儘早準備。
近期短效胰島素缺貨等缺藥議題躍上臺面,姜至剛坦言,「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各國均面臨藥品韌性議題,食藥署已建立短缺藥品通報中心,統計112至114年,共1611件短缺通報,均積極處理,目前僅剩不到20件還在處理中,而國內多數原料藥仰賴國際進口,將規畫建立區域聯防機制,與周邊國家合作,縮短供應鏈,彼此支援。
上任不久,遇到6月新冠疫情升溫、快篩短缺,姜至剛親自與快篩業者建立溝通管道,但當時染疫人數少,業者多持觀望態度,後續民衆買不到快篩,在社羣爆料,議題快速發酵,他再次拜託業者增產,終獲同意。隨後,又遇通路鋪貨阻力,四大超商只有2家業者願意鋪貨快篩,他發話「開記者會表揚參與鋪貨廠商」,另2家超商不願「落人後」,立刻同意鋪貨,買不到快篩危機解除。
醫療永續議題備受關注,姜至剛在民間時,即着眼推動永續醫療,上任後,他將藥品仿單無紙化政策往前推進,四月邀集相關公協會舉行會議,預計在現行生物藥品、抗腫瘤藥品、抗生素、顯影劑等無紙化項目擴大實施,截至5月31日,已覈准117張藥品許可證,採藥品仿單無紙化,食藥署已着手研議藥品仿單全面無紙化可行性,盼落實數位轉型、永續發展政策目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