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食物裡的蛋白質和脂肪也能升高血糖?!
第459篇原創文章
據說,年輕人也都陷入慢病焦慮了,尤其是血糖焦慮~
作爲糖尿病高發大國,慢病年輕化帶來的困擾,確實無法假裝視而不見。尤其是當親爹親媽或七大姑八大姨已經患慢病,再或者自己的體檢結果頻頻被亮紅燈。
受糖尿病和超重肥胖的影響,越來越多的人對碳水虎視眈眈,甚至連水果都不敢碰,生怕多吃一口就會讓自己的血糖飆升。
畢竟,基於人們既往的認知,含有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會讓血糖波動(但蛋白質和脂肪不至於)。而在對診斷爲糖尿病的朋友做健康宣教時,碳水一定會被敲黑板劃重點:需要吃也必須吃,但務必合理規劃+按時控量。碳水之外,蛋白質會被鼓勵吃夠,胖友則會被要求低脂飲食。
但確實有一小部分患者,明明已經非常認真地遵醫囑吃碳水,也非常認真地控制體重。自我監測血糖時卻發現:當一餐中油脂含量高時、或者痛快享用了一把肉串後,還是會出現餐後血糖 “異常升高”。這是爲什麼呢?難道就連肉和油都是碳水的同夥,鉚足了勁兒想害朕?
筆者在門診就遇到過這樣的患者,真的是啥都沒幹!真的是沒有偷偷摸摸吃啥禁品!只是享受了一塊區區150克左右的牛排,而且是自己就用了一點兒油小火慢煎的,同一餐也是標準量的主食和非澱粉類蔬菜……餐後血糖愣是異乎尋常的飆升!這哥們兒委屈得不行,說如果連牛排都要戒了,他的生活就真的就沒啥樂趣了~
究竟什麼原因導致了這一現象呢?近期,發表在《細胞.代謝》期刊上的一篇研究揭曉了答案:就是有那麼一小部分人,他們的胰島細胞對蛋白質或脂肪比對碳水更敏感!冤得沒處說理去~
這項來自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科學團隊的研究,在2016到2022年間,分析了140名志願者(既有2型糖尿病患者,也有非糖尿病人士)逝後捐贈的胰島組織在分別予以不同劑量的三大供能營養素(碳水化合物、氨基酸、脂肪酸)時,胰島素分泌情況,以及三大營養素攝入順序對胰島素分泌的影響(模擬對糖尿病患者建議的進餐食物順序)。實驗中使用的這三大供能營養素,都是我們飲食中最常見的,分別爲:
碳水化合物:不同濃度的葡萄糖液;
氨基酸:亮氨酸。它是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之一,廣泛存在於各類食物中;
脂肪酸:油酸/棕櫚酸混合物。油酸是橄欖油、葵花籽油等烹調用植物油的主要成分,屬於不飽和脂肪酸;棕櫚酸常見於熱帶植物油、黃油、牛奶、奶酪、加工食品等,屬於飽和脂肪酸。
結果很意外
大多數供體胰島(不論有沒有糖尿病):與既往的認知相同,的確是葡萄糖引發的胰島素反應最強,氨基酸次之,脂肪酸最小。並且,氨基酸和脂肪酸所引發的胰島素反應都很弱。
沒有糖尿病的供體胰島:先給脂肪酸會抑制胰島分泌胰島素搬運血糖,這或許提示我們控制膳食脂肪的必要性。
大多數患有糖尿病的供體胰島:脂肪的抑制作用同樣存在。但亮氨酸似乎不會“妨礙胰島素搬磚“。這也支持了現行糖尿病管理方案中”充足的飲食蛋白質有助於血糖管理“的建議。
少部分供體胰島:約9%的供體胰島對亮氨酸比對葡萄糖反應更敏感,約8%的供體胰島對脂肪酸比對葡萄糖反應更敏感。
除了上述結論,還有一個驚人的發現,供體BMI的影響並沒有像咱們以爲的那樣“越胖則胰島組織越不給力“,至少在這篇研究中,BMI的影響非常小。另外,研究發現,性別對胰島素與營養素之間的反應有一定影響,糖化血紅蛋白HbA1c值的高低也有一定影響。
爲了進一步揭開這些差異性背後的成因,研究團隊還對供體胰島進行了RNA測序和蛋白質組學研究,測量了超過2萬個mRNA和約8000個蛋白質……整篇文獻太長太複雜也太專業了,我就不搬給大家看了(真的是太難嚼了)。感興趣的小夥伴請自行搜索學習,原文目前免費開放。
我們從中能收穫什麼
沒有糖尿病的朋友:無論有無家族史,都不要太放縱自己的膳食脂肪。
已經診斷爲糖尿病/胰島素抵抗的朋友:食物定量和自我監測血糖——很重要!不同個體對不同食物/食物成分的血糖反應差異很大。雖然大家已經耳熟能詳各種指南和專家共識中對糖尿病飲食的建議,但,個體差異絕對不容忽視。
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我們已知的不一定都對,我們未知的不一定沒可能。無論做研究、生活實踐、還是爲人處世,都要對未知可能性心懷敬畏,也要給自己的認知盲區(或者未來可能被打破的認知壁壘)留一絲餘地。
希望今天這篇內容對您和您的家人有幫助。至於如何自我監測血糖,請諮詢內分泌醫生哈~
—— 全文終 ——
(文中用圖來自網絡)
記得給公號加 ⭐️星標哦
否則可能隨時找不到我
遂謙碎碎念
認識自己,是終極哲學
作者簡介
劉遂謙:澳洲DAA認證註冊執業營養師(APD),中國營養學會認證註冊營養師,澳洲DAA及中國營養學會會員,悉尼大學臨牀營養學碩士研究生(MND),同時持有美國波士頓大學醫學院兒科營養研究生課程證書,臨牀營養師,科普工作者,中國健康促進基金會關愛孕產婦健康公益活動專家團成員,北京健康管理協會營養管理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營養保健食品協會嬰幼兒輔食專業委員會專家委員。《Krause營養診療學》等譯著的翻譯委員,衆多雜誌及媒體營養專欄作者,曾主編過五套母嬰類圖書,著有《寶寶餵養7堂課 告別焦慮從食育開始》一書。18年面對臨牀老幼孕產病患,認定未病防治和心理支持,是醫者幫助和療愈的方向——科普之路,我們一起努力。
個人微信公衆號平臺:Liu_suiqian
參考文獻:
Jelena Kolic, WenQing Grace Sun, et al., Proteomic predictors of individualized nutrient-specific insulin secretion in health and disease. Cell Metab. 2024 Jul 2;36(7):1619-1633.e5. doi: 10.1016/j.cmet.2024.0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