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規劃 拚新質生產力創新 專家:怕引發大陸高科技內捲

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所長劉孟俊27日表示,十五五規劃面對大陸產業反內卷問題,強調新質生產力的創新如果未能帶動新需求,恐演化另一種高科技內卷。記者黃雅慧/攝影

中共20大四中全會日前通過十五五規劃建議,外界關注如何確立大陸未來經濟發展方向。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所長劉孟俊昨(27)日表示,十五五規劃面對大陸產業反內卷問題,強調新質生產力的創新如果未能帶動新需求,恐演化另一種高科技內卷。

劉孟俊表示,十五五(2026-2030年)是中國大陸進入制度轉型與治理現代化的關鍵節點。該規劃帶來幾個政治訊號:一是強調質的有效提升,量的合理增長;二是新質生產力;三是大陸面對內需不振,因此「共同富裕」議題依然重要。另外「制度型開放」成爲關鍵字,在歐美科技圍堵,「全球南方」成爲制度輸出重要戰場。

劉孟俊說,過去大陸經濟不好就擴大投資,但大陸資本生產力逐年遞減,投資太多,會導致產出過剩、內卷壓力過大,進而導致低價出口。新質生產力是科技驅動的反內卷路線,希望從增量競爭走向結構韌性,但創新如果未能帶動新需求,可能也會再造成新的內卷。

「開放」也是大陸經濟長期以來備受關注的關鍵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曾偉峰認爲,十五五規劃強調大陸國內經濟韌性建構,開放重要性相對不高,但不會不提,只是概念不一樣。過去開放爲發展,因此無限度開放,這次開放不單純開放市場,而是強調高水平、制度型開放,意味要有制度型對接,除標準要與國際一致,甚至有機會設定國際標準,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

曾偉峰預判十五五規劃可能帶來四衝擊:一是政企關係上會往有爲政府傾斜,「國進民退」現象更明顯;二是在新質生產力引領下,教育不是單純民生,而是科技自立自強展略資源;三是社會治理上會進行預防性風險,且運用更多科技治理,比如大數據等;四是社會分配結構上,有爲政府會引導資源流向共同富裕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