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察丨關稅談判遇阻 印美持續博弈
畢振山
印度和美國近日博弈不斷。美國政府表示將對印度產品徵收高額關稅,印度則表示將保護自己的經濟利益。有分析人士認爲,美國對印度施壓包含經濟和外交等多方面考量,兩國在貿易、移民等諸多問題上存在分歧,但並不希望關係惡化。未來雙方如何在戰略選擇和具體利益上協調談判,仍然有待觀察。
美國總統特朗普8月6日簽署行動令,以印度“以直接或間接方式進口俄羅斯石油”爲由,對印度輸美產品徵收額外的25%關稅。
在此之前,特朗普曾抱怨印度對美國產品徵收的關稅稅率過高,並將印度稱爲“死亡經濟體”。特朗普還說,如果印度繼續購買俄羅斯武器和石油,美方將額外施加懲罰性關稅。
面對美國的“關稅大棒”,印度選擇“硬剛”。針對印度購買俄羅斯石油一事,印度外交部方面稱,俄烏衝突爆發後,美國積極鼓勵印度與俄羅斯開展貿易,以“加強全球能源市場穩定”。有外媒還援引印度政府消息人士的話報道稱,俄印簽訂了長期供油合同,短期內不會停止這項交易。
就美國將對印度產品加徵關稅,印度方面認爲美國的行動“不公正、不合理”。印度總理莫迪近日表示,在全球經濟面臨多重不確定性因素的背景下,印度必須保護自身經濟利益。莫迪還鼓勵本國民衆購買本土產品。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世界經濟與發展所副所長寧勝男認爲,美國頻頻對印度施壓,最主要的還是想打開印度市場。美國曾多次抱怨印度關稅稅率過高,認爲這阻擋了美國商品進入印度市場。有數據顯示,2024年,印度和美國的商品貿易規模約爲1288億美元,其中印度對美順差爲458億美元。關稅方面,印度進口的農產品關稅稅率接近39%。
另有分析認爲,美國拿印度進口俄羅斯石油說事兒,一是想逼迫印度減少進口,從而間接施壓俄羅斯;二是想要印度轉而購買美國的油氣資源。
事實上,印度和美國早在今年初就已經出現不和。莫迪今年2月訪問美國時,特朗普曾在兩人共同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指責印度對美徵收的關稅“非常不公且高昂”。特朗普當時表示,印度對美國徵收多少關稅,美國就對印度徵收多少關稅。他還表示,希望印度購買美國軍事裝備,並讓美國成爲印度採購石油和天然氣的“頭號供應商”。
今年4月2日美方公佈所謂“對等關稅”後,美國和印度展開貿易談判,但因分歧衆多,至今未達成協議。8月底,美方代表團將前往印度,繼續與印度展開談判。
據美國媒體和印度媒體報道,印度和美國的分歧主要集中在汽車及零部件、鋼鐵和農產品領域。美方要求印度開放農產品市場,接納美國的轉基因玉米、大豆等農產品,但遭印度拒絕。印度則希望美國放寬鋼鋁產品50%的關稅和汽車產業25%的關稅,同時確保紡織品、鞋類等勞動密集型產品獲得關稅減免,而美國並不願在鋼鐵、汽車的關稅上鬆口。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院長樓春豪指出,美國對印度加徵關稅,將對印度產生多方面影響。從經濟上來講,印美貿易額近些年處於增長態勢,有數據顯示美國是印度最大的貿易伙伴,所以美國市場對印度至關重要。而且印度國內經濟正面臨較大壓力,其尋求的產業鏈供應鏈替代目標並沒有實現,製造業發展也沒有大的起色,美國加徵關稅勢必將使印度經濟承受更大壓力。
從戰略上來講,印度近些年希望利用大國博弈的機會成爲新的“世界工廠”,但其對美出口並沒有有效擴大,其對美國市場的議價權也沒有提升。對印度來說,美國加徵關稅最大的影響可能是其投機性的對外戰略遭受挫折。
寧勝男認爲,美國是印度在全球爲數不多的貿易順差對象國之一,且印度對美是商品和服務出口雙順差。一旦美國對印度產品徵收高關稅,不僅會阻礙印度向美出口,而且會影響美國企業對印投資,因爲很多企業都是爲規避關稅才選擇在印度投資的。儘管目前印度在談判中依然態度強硬,但面對美國的“威逼利誘”,印度最終還是可能會作出一定妥協。
印美之間的分歧引發輿論對兩國關係變化的關注。今年2月莫迪訪美時,兩國曾簽署協議,計劃將雙邊貿易額提升至5000億美元。如今印美齟齬不斷,有外媒認爲兩國關係出現“動搖”,印度媒體則用“結構性裂痕”來形容當前兩國關係。
分析人士認爲,除了關稅問題,美國與印度在俄烏衝突、在美印度移民等問題上也存在矛盾。一方是要實現“製造業迴流”且推行霸權,另一方要發展“印度製造”且尋求自主,美國和印度的博弈恐怕還會持續下去。
樓春豪指出,印度在經貿問題上的立場與國內政治密切相關。考慮到農業和農民羣體的重要性,莫迪政府在農產品和乳製品等問題上很難讓步。不過,印美雙方都不希望關係繼續惡化,未來印度也可能採取購買更多美國原油和軍工產品等政策,以推動印美貿易趨於平衡。此情況下,印美在戰略問題上如何選擇、在具體利益問題上如何談判交易,都還有待觀察。
來源: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