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館拍刺實驗工作坊 探索南島紋身文化
排灣族刺紋藝師 Cudjuy Patjidres(宋海華)透過顯微性觀察史前文物帶梳齒玉片。(史前館提供/蔡旻妤臺東傳真)
夏威夷刺文藝師Keone Nunes表示,感謝史前館促成這樣的交流機會,爲南島紋身開啓了更多元的可能。(史前館提供/蔡旻妤臺東傳真)
爲探索史前人類紋身行爲與工具製作,理解史前人類與南島文化的關聯性,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與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排灣族刺文藝師Cudjuy Patjidres(宋海華)、夏威夷刺文藝師Keone Nunes、工具製作師 David Gucela 合作,今(30)日於史前館辦理實驗工作坊,並公開展現初步實驗成果。
臺灣原住民族過去都有紋身文化,排灣族刺文的形式象徵着身分地位,每個階層都有各自專屬的圖紋,隨着社會變遷,各族羣文身文化與技術逐漸式微。
史前館長蔡政良表示,臺灣、太平洋與東南亞部分的南島族羣具有紋身行爲,以及相對應的文化儀禮,實踐在成年禮、能力認可、身分象徵與家族倫理秩序,此外也成爲當代南島族羣展現自我認同與文化主體性的方式之一。
蔡政良指出,考古學者屈慧麗在臺中西大墩遺址挖掘出距今約3600年前的帶梳齒玉片,爲探討這些玉片是否可能是史前人羣的紋身工具,史前館於是邀請科博館與紋身藝師共同執行此次的實驗工作坊。
史前館自2024年開始舉辦拍刺浪潮節,希望藉此再現臺灣南島語族的紋身文化,未來更將透過重建臺灣藝術史2.0計劃,將臺灣藝術的表現時間跨度往前延伸到史前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