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一場將全臺陷入地獄的演習(慄正傑)
漢光演習首度結合城鎮韌性演習,內政部結合全聯福利中心進行避難演練,臺中場10日在全聯福利中心旅順門市進行演練。(馮惠宜攝)
漢光41號演習於9日預定演習至18日,從過去5天4夜延長至10天9夜。從演練階段來看,可以直接了當地說,臺灣防衛作戰的戰略構想,已是要把全臺陷入地獄景象的「城鎮持久戰」。
爲建構這樣的戰略構想,此次演習創下國軍紀錄,其中之一就是動員後備教召人數達2萬2千人、教召時間14天,創人數最多、時間最長的紀錄。依國防部公佈演習的期程,可區分爲「灰色地帶襲擾」、「戰備部署」、「聯合反登陸」、「濱海暨灘岸戰鬥」、「縱深防禦暨持久作戰」等科目。
然而,軍事作戰的核心就是「決戰」,所謂「決戰」就是集中優勢兵、火力,在我所望的時、地殲滅敵軍獲取勝利。過去我國軍的戰略構想是趁敵軍搶攤登陸,一腳在水、一腳在陸戰力最弱之際,爭取局部海空優勢,以陸軍反擊作戰,殲滅敵軍於水際灘頭。
但綜觀漢光41號演習期程,顯然國軍有感於敵我戰力懸殊過大,無法在灘岸有效殲滅登陸敵軍,遂規畫藉灘岸之後的城鎮實施持久作戰。亦即在濱海灘岸階段,只要達到遲滯消耗解放軍的目的,就主動脫離戰鬥、保存戰力,轉進後方的城鎮,藉城鎮堅固複雜的地形與建築,與敵遂行持久消耗戰,直到國際干涉或美軍馳援。
但所謂的「固守待援」,其戰略構想有以下幾個問題必須面對。首先,在這次演習第一階段「灰色襲擾」下,如果解放軍圍困封鎖臺灣,試問臺灣在缺乏能源與物資的狀況下,臺灣民衆的生活條件是否能扛得住「城鎮韌性」,堅持與敵奮戰?
第二,國軍目前的武器裝備是否適合城鎮作戰,如體型龐大的M1戰車在城鎮中能否靈活機動、有效掩蔽?反觀解放軍已經展示的武器,如無人機、機器狼等,是否反而更有利於城鎮複雜的地形實施偵查與打擊?
第三,國際干涉的程度是否足以迫使解放軍收手,其實是要打上問號的。從俄烏戰爭就可證明,一場戰爭的勝負,如果事前就寄望於國際的干涉,要爭取勝出無疑是緣木求魚。
第四,美軍是否會派兵參戰?姑不論今年6月解放軍雙航母已突破第二島鏈,證明有實力遂行「拒止」與「反介入」作戰能力,就算美軍願意派子弟兵援臺,也誠如印太司令帕帕羅所言,臺灣要獨自力撐1個月,美國援軍纔可到達。
第五,城鎮戰在戰術上雖可達到遲滯消耗敵軍戰力的目標,但城鎮戰對平民百姓如同陷入地獄一般,是必須犧牲生命及財產的。試問,臺灣民衆是否願意爲了抗中保臺、城市韌性而付出慘重的代價?
回過頭來說,當前防衛作戰的戰略構想是否禁得起考驗?這些基本問題若無法有肯定的答案,真上了戰場恐怕只能當炮灰。
(作者爲陸軍退役少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