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挑戰美中耐性 投機玩火(李正修)
賴清德藉着升高兩岸對抗挑戰美中耐性,在美中領導人「川習會」召開前趁機玩火的投機,就怕到頭來會玩火上身。曾薏蘋攝
賴總統13日宣佈因應國安17項策略,明列中國大陸爲「境外敵對勢力」,顯然意圖利用升高臺海對抗的氛圍爲民進黨主推的大罷免加溫。他逕自宣告恐已涉嫌違憲違法,不僅造成社會譁然,也引起衆多外媒關注。
《華盛頓郵報》指出,臺灣領導人過往均維持維護臺灣主權與不挑釁北京的微妙平衡,但賴清德打破了這種慣例。《紐約時報》則提到,北京爲了降低與川普政府的緊張關係,對臺報復意圖勢必受到限制,所以賴清德才出此險招,順帶也希望能提醒美方,臺灣在其對抗中國挑戰的重要性。
很顯然,賴清德欲向友臺的美方人士喊話,敦促他們多幫臺灣發聲。從美國國務院強硬指責共軍圍臺軍演來看,該目的確實奏效。只不過,美國國務卿盧比歐雖長年友臺,但在川普強勢領導下並沒有對中策略的決策權,更何況他還是中共制裁對象之一。倘若川普執意以元首外交或特使模式處理外交事務,盧比歐恐將是近年權力最小的國務卿。
臺海緊張局勢會否淪爲下一個國際衝突的爆發點,已成爲國際社會的憂慮。《華爾街日報》披露,共軍針對臺灣採取隔離或封鎖早有充分準備,屆時國際社會如何反應考驗着美國,亦將是中共是否啓動對臺行動的關鍵。
賴政府反覆強調增加國防預算、強化社會防衛韌性的重要,卻刻意忽略能源配比失序及重要基礎設施的保護,恐將對全島防衛作戰產生難以彌補的衝擊。賴政府不敢回答,倘若臺灣遭封鎖,屆時天然氣及原油如何運補,社會又能獨撐多久等候外援?
事實上,兩岸軍力失衡不是新聞,臺灣既沒有客觀能力進行軍備競賽,主觀上也不允許政府投入過多軍費。要降低臺海風險,最好的對策就是增加兩岸互信、減少誤判,而不是炒作彼此仇恨,藉着升高敵意只爲了牟取政黨私利及個人權位。
猶記得,陳水扁當年不顧國內外反對強推「防衛性公投」,遭美國政府痛批在臺海玩火(push the envelope),小布希總統還在白宮當着大陸總理溫家寶的面,大罵陳是「麻煩製造者」。若說當時是臺美關係最低點,實不爲過!
如今,就臺美中三邊關係而論,雖說兩岸關係持續對立、美中競爭態勢日益激烈,但臺美互動平順穩定,前兩者的雙重連動使得美國逐漸在三邊往來偏向臺灣。不過,川普政府目前尚未將中共視爲敵人,「賴17條」宣佈的時機恐有趁機深化兩岸對抗之虞,是否能取得美方諒解或是信任,仍待時間觀察。
很明顯,賴清德執意獨掌外交兩岸大權,備受美方信任的蕭美琴副總統卻難參贊大政,導致從他去年520上任以來,就不斷有「疑賴論」之傳聞,甚至由AIT處長谷立言在總統府當面向賴清德重申美國的「一中政策」,臺美關係絕非像民進黨自吹自擂般毫無嫌隙。
依川普性格來看,專斷獨行與喜好分明是特點,當然無法接受「尾巴搖狗」的挑釁。賴清德藉着升高兩岸對抗挑戰美中耐性,在美中領導人「川習會」召開前趁機玩火的投機,就怕到頭來會玩火上身,反爲臺灣帶來禍端。
看看烏克蘭的遭遇再想想臺灣的處境,賴清德放任兩岸關係持續惡化,最終是否會質變爲觸發臺海衝突的因子,恐怕纔是多數國人擔憂的國安問題。爲了國家安全,全民應積極反制大罷免,莫讓執政黨持續在兩岸間興風作浪。
(作者爲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