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臺灣光復兩樣情 民族光榮誰來記(張鈞凱)

大陸正式將10月25日設立爲「臺灣光復紀念日」,拉高規格在國家層面舉行紀念活動。(藍孝威攝)

光復80週年,不只是臺灣的大事,更是中華民族的盛事。先師臺大教授許介鱗生前提及,光復之初十餘歲的他,已經學會唱《義勇軍進行曲》這首抗日名曲,因爲「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這句歌詞,道盡日據時期無數臺灣人的心聲。他的這段證言,完全說明了臺灣光復之於兩岸的重大意義,不只是殖民統治如同一陣風消逝,民族屈辱亦得以湔雪。

令人費解的是,80年後,「光復」兩字對於賴清德總統而言,竟難以啓齒,這對臺灣歷史是多麼大的諷刺。爲了貫徹其「終戰史觀」,賴清德矢口不提「光復」,只見其向八田與一屈膝獻花,又找來網紅大談古寧頭戰役,聲稱此乃「決定自由與共產的城牆」,宛如兩蔣「內戰史觀」的忠實繼承者。賴清德歷史認知之錯亂,由此可見一斑,一下子自認爲是戰敗的日本人,一下子忽然又當起了蔣公的好學生。

相對於此,大陸經過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立法程序,以形律形式,並以國家名義,正式將10月25日設立爲「臺灣光復紀念日」,拉高規格在國家層面舉行紀念活動。大陸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出席紀念臺灣光復80週年大會時,不僅還原抗戰與光復有機結合的歷史關係,並強調「一中」做爲戰後國際秩序的重要格局,同時表態「和平統一」大政方針未變,進一步面向臺灣社會提出統一後「7個更好」的爭取民心論述。

對此,陸委會只能惺惺作態迴應,指「臺灣光復日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毫無關係」。精神分裂的民進黨政府,賴清德拒談「光復」,徐國勇則否認「光復」,官方敘事只看得到國共內戰的「古寧頭」,陸委會的駁斥更顯得蒼白乏力。而國民黨同樣不知所云,面對大陸設立「臺灣光復紀念日」,卻要中共「正視對日抗戰史實」。

民進黨要「反中」,國民黨要「反共」,不約而同拿臺灣光復做爲政治祭品,只爲了與對岸壁壘分明、區隔你我,理應從民族視野看待的歷史紀念日,反而荒謬地意外見證了「藍綠共識」。

臺灣光復在兩岸呈現冷暖兩樣情,中國大陸高調重視,臺灣卻剩下民間自發的紀念。《臺灣光復紀念歌》裡的「不能忘,常思量」,兩岸誰接住了歷史的重量,最後還是會由歷史做出評判。「光復」象徵的是正義到來、失散重聚,「古寧頭」則意味着兩岸兵戎相向、同室操戈,哪一個又是我們希望選擇的價值?

賴清德經常化身「賴醫師」,爲面前昏倒的民衆診斷,青鳥大讚其20年救了9人的妙手回春奇蹟。日據時期出生於臺南的醫師作家吳新榮,曾創作一首勉勵年輕醫師的詩作,此時此刻,相當值得賴清德細細咀嚼:「南方的青年呀!我們學醫:不但要治自己的空腹,不但要圖家族的幸福。我們學醫:也要治社會的病毒!也要圖民族的光復!」

(作者爲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