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連戰路線 不應是國民黨的天花板(張鈞凱)
原定4日登場的國民黨主席候選人兩岸路線大辯論臨時喊卡。圖爲9月27日舉行的辯論會,國民黨主席候選人張亞中(左起)、羅智強、蔡志弘、郝龍斌、鄭麗文出席。(姚志平攝)
原定4日登場的國民黨主席候選人兩岸路線大辯論,因爲郝龍斌、羅智強兩位候選人以赴花蓮救災慰問,以及18位藍委呼籲應優先關心災民爲由,臨時喊卡,令人感到錯愕與遺憾。衆所周知,此次國民黨主席選情之競爭激烈,最後或將以兩岸路線的開創性與突破性做爲決勝,不只是國民黨員,包括關心兩岸關係如何打破對立壁壘窠臼的臺灣有識之士,都無比關注。
在民進黨政府將兩岸鎖進「抗中保臺」敵意螺旋,幾近處於死結的情況之下,這一場國民黨主席選舉,顯然已不只是國民黨的家務事,而無不與在臺灣的中國人命運息息相關,更攸關着中華民族路向何方。日前YouTube推送了20年前連戰訪陸破冰和平之旅的紀錄片,再次全程回顧,深感時任國民黨主席連戰的家國情懷,以及廣闊胸襟、恢弘氣度。
當時的連戰,完全看不出是前一年大選的落敗者,更像是一位勝利者,站在全中國的土地上,向着兩岸中國人發出必須走出一條新路的暮鼓晨鐘。若無當年連戰的破釜沉舟,便無2008年馬英九帶領國民黨贏回執政權後,兩岸所迎來非常難得的8年和平發展時期。
國民黨必須從歷史中汲取經驗,而非陷在當前政黨惡鬥的漩渦裡。否則就算罵得再大聲,仍會被民進黨的反中民粹動員壓着打;儘管日後促成「藍白合」,國民黨亦恐將自失主體性,萎縮得愈來愈小。2005年連戰赴陸之所以能成行,靠的就是「憲法一中」,以及認同中國與中國人的政治互信基石。2013年連戰將其兩岸路線,抽煉濃縮爲「一箇中國、兩岸和平、互利融合、振興中華」的16字箴言,完全可以理解爲「九二共識」的精髓,關鍵在「一中」,不是「各表」。
事實上,兩岸關係的風向與溫度,受到世界格局與秩序變局極大程度的正向影響。連戰訪陸破冰,以及馬英九重返執政,固然是臺灣內部民心思變的結果,但不可否認的是,斯時局勢所展現出來的「中國崛起」苗頭,絕對是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客觀要素。
國民黨不該忘記的是,蔡賴時期能夠把「九二共識」妖魔化,甚至以愚民的方式,不當將其與「一國兩制」連結起來,幕後黑手其實是美國對於中國崛起的高度憂慮,從而自我走入「修昔底德陷阱」的大國博弈結果。仔細深究便可發現,民進黨不過是乘着美國與西方對抗中國的順風車,而不是其執政政策有多高明。
套句綠營政客爲黨辯護的慣用語:「時空背景不同」,今日國際情勢與蔡英文、馬英九,甚至是連戰破冰之旅時期,的確是時空背景不同。美國從歐巴馬「重返亞太」到川普1.0「印太戰略」,全方位的掐住中國脖子,但這場大國博弈,恐怕比的不是誰先倒下,而是要看誰先站起來。眼前川普治理下的美國,已成爲全球最大的不確定變數,而日本在高市早苗贏得自民黨總裁大位後,東亞地區勢必進入動盪不安時刻。在此之際,中國大陸的戰略定力與自身發展,尤其是兩岸關係的和平共融,將成爲烽火世界的一大安定力量。
這就是爲什麼,國民黨高層已多年不敢自稱「中國人」,但此次主席選舉竟能搖身一變爲「中國人」認同投票的原因所在。臺灣社會、國民黨內已經在發生微妙的變化了,端視黨主席候選人們能否敏銳地察覺到「丞相,起風了」。放眼未來,「連戰路線」只能是國民黨的樓地板,切莫錯當爲天花板。(作者爲原鄉人文化工作室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