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臺美協議分曉前 川普極限施壓(蘇泳霖)
美國總統川普於美東時間6日深夜宣佈,將於美東時間7月7日中午12時(臺灣時間8日凌晨0時)起,開始對各國發送關稅信或關稅協議。(美聯社)
美國總統川普4月2日拋出的全球對等關稅清單,歷經3個月豁免期,即將在7月9日終結。根據美方目前的最新說法,除了日本、歐盟、臺灣等傳統貿易伙伴仍未達成協議以外,川普更在社羣平臺Truth Social上揚言將對「支持金磚國家反美政策」的國家加徵10%關稅。很顯然,川普的極限施壓遊戲,又開始了。
首先要明確的是,川普這次玩極限施壓的背景,是《大而美法案》在國會驚險過關並由他迅速簽署執行。外交是內政的延伸,川普打下這場國內政治的硬仗,又安然度過了不久前生日閱兵前後的地方騷亂,且截至目前除了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以外,團隊內部暫時未出現明顯的內訌或分裂,說明川普目前的權力基礎是穩固的,因而他在外交部分更可遊刃有餘。
川普及財長貝森特等美方高層爲何在關稅豁免大限前,再次威脅恢復對等關稅?原因很簡單,那就是美方其實與主要貿易伙伴的協議(或架構)都已經基本達成,即便雙方有巨大分歧,還是透過談判處理了一些棘手問題,如與中國大陸基本達成了「稀土換晶片」的交易,因而美國與各方的貿易協議草案相信已經進入最後確認、等待簽署的階段。
這就是爲何美方在此時「無差別」威脅的原因。川普試圖利用協議正式公佈並生效之前的「最後窗口期」,再透過極限施壓敲詐一筆,看哪個國家會在最後妥協,進而令美方利益最大化。事實上,國際社會早就熟悉了川普的這套招術,因而縱使此次川普、貝森特等在7月9日大限之前表態施壓,各國政府並未立即採取動作或做出迴應。
以目前情勢來看,7月9日之後,川普政府的貿易政策會出現三類羣體:一是簽署新協議、維持低稅率的國家。這部分諸如英國、越南等較早與美方達成共識的經濟體,川普顯然認爲這些協議對美國更有利,或滿足了美方的短期需求;二是達成架構協議、在彼此核心關切上達成交易、其他部分則恢復高稅率的國家。這部分有可能包括日本、歐盟、中國大陸,蓋因上述經濟體有能力、韌性分散風險,可以承受部分商品的高稅率,而川普也樂在其中,未來更可邊打邊談;三是談判破裂,全面恢復高稅率的國家,如加拿大、墨西哥等。
此次川普揚言加徵10%關稅的金磚國家成員,主要橫跨第一、二類羣體,也就是均與美國展開貿易談判、達成初步共識或具體協議的國家。川普的極限施壓顯然是不滿足這一輪談判獲得的紅利,試圖藉由另闢戰線,在7月9日關稅豁免大限結束、新貿易協議生效後,繼續保留談判餘地與主動權。
現在的問題是,川普下一階段貿易政策的「三類羣體」之中,臺灣屬於哪一類?截至目前未傳出賴政府與美方簽署協議的訊息,即便臺灣因身分敏感,也可以藉由美國在臺協會(AIT)與「駐美國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TECRO)的非官方身分簽署,但至今未有動靜。反過來看,至少臺灣不在「金磚清單」中,說明7月9日將成爲臺美貿易談判「不成功便成仁」的關鍵時刻。(作者爲智庫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