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塑造必統大勢 北京累積量變(蘇泳霖)

2025年對臺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出席並講話。(新華社)

大陸2025年對臺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新聞稿內容與往年雷同,但首次出現「塑造祖國必然統一大勢」的概念。從近日大陸無預警在高雄外海軍演、福建頒佈新一批惠臺融合政策,以及前不久外媒《經濟學人》分析北京爭取70多個南方國家對統一臺灣的支持等諸多訊號來看,有必要對「塑造必統大勢」的涵義進行深入解讀。

「塑造祖國必然統一大勢」可拆分成兩個層面進行解讀:一是「必然統一」,二是「塑造大勢」。首先,「必然統一」見諸2019年1月2日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告臺灣同胞書》40週年紀念大會上的長篇涉臺講話,當時他談到「祖國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不過,這句話並未出現在2022年8月發表的第三份對臺白皮書中。但等到2023年11月習近平赴美與時任總統拜登會談中,再次提及「中國終將統一,也必然統一」,以迴應美方對「是否有2025或2027攻臺時間表」的關切。

由此可見,「必然統一」的潛臺詞是,大陸對兩岸統一有戰略定力、戰略自信,但必統、促統並不意味着急統。雖然民進黨執政至少要延續到2028年,但北京應該沒有徹底改變臺海現狀的打算,因爲第一,大陸自身內部和經濟議程優先,輕率攻臺恐打亂髮展節奏;第二,川普重新執政後,大部分精力被俄烏、盟友關係及內部改革問題牽制,大陸在臺海沒有壓力;第三,賴政府或民進黨支持度未過半,大陸不會焦慮臺獨問題。

其次,「塑造大勢」是大陸官方特有的說法,其涵義要回到中共篤信的唯物辯證法中「量變引發質變」的理論,意思就是,如果說統一是「質變」,那前期必須要經過一個「量變」的過程,只有「量變」愈來愈多才會愈來愈接近「質變」。

同時,所謂的「勢」是指趨勢,大陸認爲只要自身保持穩定成長、中美實力對比不斷縮小、兩岸實力對比不斷擴大,那麼臺灣問題一定可以得到解決。因此,「塑造祖國必然統一大勢」的本意就是繼續爲統一積累條件,持續增加有利統一的「量」。

進而可以推斷,有利統一的「量變」,在不同層面可以表現爲以下的具體行動:一在軍事層面,如共軍055驅逐艦編隊近日首次逼近紐西蘭、澳洲,無預警在高雄外海舉行實彈射擊演練;二是在外交層面,如北京與多國聯合聲明中提及「支持中方爲實現國家統一所作的一切努力」;三在經濟層面,如重點建設福建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包括福建最新推出的第4批17條惠臺政策。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對臺會議在強調「塑造必統大勢」之前,提出堅決打擊臺獨挑釁行徑,這裡使用了「打擊」,語氣雖比過去的「反對」和「遏制」要強,但並未加碼使用「懲戒」這種落實性更強的概念,說明新一年大陸是否執行、如何執行《懲獨22條》也將成爲重要看點。(作者爲智庫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