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北京反制關稅戰的軟硬虛實(蘇泳霖)

中美關稅戰急遽升溫,北京對美國進口商品祭出34%關稅反制措施的同時,也不忘持續安撫在陸美企。圖爲2023年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中新社)

中國大陸以對等反制34%關稅的強硬態度迴應美國在4月2日推出的首輪關稅戰後,美國總統川普加碼丟出將再對中方加徵50%關稅的震撼彈。隨着大部分國家對川普做出「有限反制、尋求對話、儘快休戰」的態度,情勢已經日漸清晰:川普表面上是不分陣營對世界各國宣戰,但最終還是演進到美中對壘的二元格局。

川普4月2日洋洋灑灑羅列對全球開徵對等關稅的清單時,很多人認爲這次貿易戰是無差別針對所有與美國有貿易逆差的國家,但這個動作事實上起到「忠誠度測試」的效果。例如,越南、日本領導人立即向美方致電,除表示不會反制外,也尋求折衷之道;歐盟雖然因川普的俄烏政策而對美方相當惱怒,但最後還是以有限度的關稅反制加上釋出談判意願,作爲止損點。相信不久後,川普會對所有示弱的國家表達延期徵稅或部分豁免的意願,但仍保留施壓空間。

然而,中國大陸的反應顯然讓川普沒有撤回的餘地,只會讓美中關稅大戰的火車對撞加速到來,但這是否說明北京的關稅反制措施屬於不理性的決定?這還要再深入觀察、客觀評估,因爲北京目前的因應策略仍可看出「軟硬虛實」相結合的特質:

第一,以牙還牙,後發制人。北京並未改變2018年首輪美中貿易戰時「奉陪到底」的強硬態度,甚至擱置了當年「邊打邊談」的策略,而是要求川普撤銷新增關稅作爲談判前提。不過,北京並未改變傳統戰略中的「後發制人」邏輯,即不搶先出手,對方出手後再反制。

後發制人的最大好處,一是在於有觀望空間,二是在於有道德優勢,至少可壓制內部不同意見。因此,一旦川普接下來真的再加50%關稅,北京必然會以牙還牙。反之,川普若按兵不動,北京也不會主動對美加稅。

第二,政經分離,官民區隔。2018年美中首輪關稅戰很快蔓延到政治、軍事、外交等更廣泛的領域,例如美中各自關閉對方領事館、多回合相互制裁,包括臺海緊張升級,大陸民間反美情緒當時也達到高峰。不過,這次情形有所不同。

首先,就在川普加稅當天,中美軍事對話在上海舉行,說明大陸不會因爲貿易爭端而切斷和美國戰略安全層面的溝通;其次,北京祭出反制關稅後,立即與境內美商座談,釋出「不反美商」的訊號。最有趣的是,美國網紅「甲亢哥」中國行引起大陸民衆高度好感,背後是否有大陸定調「反川不反美」的意圖,也值得玩味。

第三,開後門,留後路。北京高調對等反制美國後,香港政府「逆向」表態不會對美加稅、維持零關稅自貿港地位,相信絕非港府完全獨立之決定。果然,港股暴跌次日恆生指數就穩定下來,說明北京釋出「不願和國際脫鉤」的訊號見效。

此外,大陸解禁日本產品進度加快,加上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傳出月中將訪問東南亞,亦說明北京有意接過「貿易自由化旗手」地位,但最關鍵的還是在於大陸內需能否提振,方能令經濟循環正向運轉,帶動以中國爲中心的貿易自由化。(作者爲智庫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