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錦衣衛愚忠 陋習未除(黃丙喜)

賴清德總統不能誤認府院黨一體就可大事化無。(中時資料照)

錦衣衛之誤國害政,毋庸置疑。奈何當前臺灣,高唱自由民主,政壇與官場上講求愚忠的錦衣衛陋習卻依舊存在。

自1996年總統直接民選,轉眼快30年了,歷任總統從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到蔡英文,用人都難脫小圈圈,主因是太講究對己的忠誠。賴清德總統與之相較,恐怕是其中最偏執的。

政治人物和政務官的忠誠如果是對國家、社會和人民,那是憲政忠誠和職務忠誠。總統就任都要率五院院長向《中華民國憲法》宣示效忠,正是此意。問題是,近年反中恐共過頭、《反滲透法》濫用,加上政黨內部派系鬥爭,非我族類在選舉提名上頻遭打壓,更別說想當院長或閣員了。陳水扁曾在總統任內提議民進黨解除派系,不是無的放矢。

愚忠過頭會惡化成爲裙帶霸位或共同貪瀆的腫瘤,並使避險的預警機制失靈。7月一個颱風就打得太陽能光電和漁電共生的弊端原形畢露。賴總統不能誤認府院黨一體就可大事化無。

可怕的是,當「忠誠」被簡化爲對個人或政黨的絕對服從,而非對國家、憲政或公共利益的承諾,會導致三項風險:一是忠誠凌駕專業,對上唯命是聽的官僚文化將抑制創新與批判性思維。二是形成朋黨與裙帶關係,拉幫結派,排除異議,滋生腐敗,削弱制度公平性。三是降低制度韌性與危機應對能力,缺乏敢言者與多元視角,決策陷入迴音室的自嗨泥淖。

總統是全民的總統,應從國家領導人的立場賦予「忠誠」正確的價值和意義。根據政治哲學與憲政理論,忠誠是對「制度、憲政秩序與公共利益」的承諾,而非對個人或政黨的盲目效忠。

政治人物與政務官的忠誠應該涵蓋三大領域:一、憲政忠誠指忠於憲法、法治與民主制度,透過制度設計與問責機制維持忠誠的正當性;二、公民忠誠是指忠於公共利益與社會契約,鼓勵公共參與與多元價值;三、共和忠誠指忠於政治自由與制度韌性,透過政治參與及透明治理強化信任。三者缺一不可。

根據憲法釋字第768號,非國籍之醫師不能就職公立醫院,既然如此講究「公民忠誠」,怎能對於政治人物和政務官應遵守之憲法忠誠和職務忠誠視而不見?何況,政務官的忠誠本就應與「政治參與、維持憲政民主運作」相連結,而非僅限於國籍或個人效忠。

愚忠已很可怕,如果又加上一羣只有匹夫之勇的鬥牛,這些人再居廟堂之上,國家、社會豈能不亂!

忠誠與能力兼備纔是政務用人的典範。美國故總統林肯任用政敵史丹頓爲國防部長,儘管彼此理念不同。德國前總理梅克爾重用跨黨派專業人才,力行政策的穩定與國家的長期利益。兩者都非常值得賴總統借鏡。

(作者爲國家公益發展協進會榮譽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