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防堵豬瘟 更要穩民心(陳清雲)

豬瘟恐慌!傳臺中好市多現搶購潮,好市多祭限購令。圖/消費者提供

臺中梧棲出現疑似非洲豬瘟案例,農業部立即啓動撲殺、封場、設置管制區等應變措施。防檢署與地方動保處在第一時間完成現場封鎖,並召集專家研擬全國性防疫策略,包括5天禁運禁宰、全面禁止使用廚餘飼養豬隻、加強屠宰場與運輸車清消等。這樣的即時反應,顯示中央防疫系統仍維持警覺與行動力;然而,面對全國性禁運措施所帶來的產銷衝擊與民生憂慮,政府各部門更須協同,避免疫情防線轉化爲民怨的引信。

非洲豬瘟並非人畜共通傳染病,對人體健康無虞,但其病毒具高度傳染力、環境耐受力強,一旦擴散將重創養豬產業。農業部此次即時撲殺195頭豬隻、設3公里管制區的作法,固然必要,但更須關注後續的「產業修復與價格穩定」機制。

根據過往疫情經驗,單一案例的處理若缺乏透明溝通與配套協助,極易引發市場恐慌與價格波動。尤其豬肉佔臺灣肉品消費7成以上,若禁運禁宰期延長,勢必波及批發、零售乃至家庭餐桌。

因此,農業部與經濟部應同步啓動「供應穩定專案」,預先盤點冷凍豬肉庫存、跨區調度與屠宰量能,並設立價格監測與通報機制,防止市場囤貨與哄擡。衛福部則應強化食安與健康宣導,釐清「非洲豬瘟不會感染人類」的科學事實,以減輕民衆恐慌。地方政府方面,除落實防疫措施,更應加強向基層畜牧業者宣導報告管道與補償制度,避免因資訊不對稱導致隱匿疫情。

值得注意的是,本案最初於10月10日即出現異常死亡,但直至14日、20日才送檢,顯示地方通報流程仍存「時間落差」。農業部應藉此檢討「豬隻死亡監測系統」與特約獸醫師回報制度是否足以即時預警,並建立自動警示與追蹤介面,讓地方單位能在第一時間介入採樣與檢測。此外,應針對廚餘飼養逐步導入替代飼料轉型輔導,協助小型豬場過渡,以免政策一刀切造成生計困境。

防疫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戰役,而民生穩定則是防疫成敗的基石。面對疑似疫情,政府既要展現迅速果斷的應變能力,更要兼顧溝通、協調與民意迴應。唯有農業部、經濟部與衛福部形成跨部會聯防,及時掌握市場脈動、安定民心,才能在防疫與民生之間取得平衡,化危機爲轉機。

這場防疫考驗,不只是對政府體系的壓力測試,也是一面照妖鏡:它映照出行政協調的真實效率與公信力。人民要的不是恐懼的防線,而是信任的機制;防疫之戰,不能只靠撲殺速度,更需靠制度反應與民心安定。防疫可以靠命令啓動,但信任必須靠行動累積。唯有制度快、民心穩,這場防疫大戰才能過關。

(作者爲立法院法制局前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