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肥胖日丨減重並非越快越好,預防肥胖從孕期就開始管理
在全球範圍內,肥胖已經成爲一個重要的公共健康問題。國際頂尖醫學期刊《柳葉刀》發佈的最新數據顯示,全世界患有肥胖症的人數已超過10億。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今年的主題是“改變系統,更健康的生活”。
“肥胖不僅是健康隱患,更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腫瘤等200餘種疾病密切相關。‘體重調定點理論’揭示了減重反彈的深層原因:人體對原有體重存在記憶,短期減重易觸發生理抵抗,因此需長期科學管理才能重塑代謝平衡。”近日,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院副院長張能維、肥胖與代謝病中心主任醫師廉東波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提及,標準化體重管理中心通過多學科協作、全生命週期管理及科學分階治療,爲肥胖防控提供了新模式,將體重控制的戰線前移至最前方的孕產婦羣體。
減重並非減得越多越好、越快越好
“超重肥胖的現狀非常嚴峻,不僅僅是治療費用,還會損害勞動力、影響健康等。肥胖對健康的危害‘幾乎無所不在’。最主要的就是損害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消化系統、生殖系統、淋巴系統等,幾乎所有人體系統,都會受到肥胖的影響。”張能維指出,除常見的高血壓、呼吸暫停綜合徵外,肥胖還與子宮內膜癌、前列腺癌等腫瘤風險上升相關。研究顯示,脂肪肝患者若長期未乾預,可能進展爲肝硬化甚至肝癌。此外,肥胖帶來的心理問題、社交障礙同樣不容忽視。
“越來越多的肥胖患者到醫院就診,這與流行病學的趨勢相關。此外,青少年肥胖也需要特別關注,每到假期,青少年肥胖患者就診比例明顯增加。”廉東波指出,許多人未將肥胖視爲需要干預的疾病,通常傾向於自行探索減肥方法,如節食、醫美等方法來自行減重,忽視了健康風險。
張能維強調,減重要科學合理,體重管理的目的是健康獲益,並非減得越快、減得越多越好。有減重需求特別是需要通過醫學減重管理體重的患者,一定要到正規醫院開展正規的減重治療。
針對減重易反彈的問題,張能維表示,人體內有一個東西叫調定點,也可以稱爲“體重生物鐘”,調定點的記憶最好是超過兩三年,但目前網上、線下各種減重班只管一個月,心血來潮的減重還不如不減,可能體重反彈比以前更重。此外,減重一定是科學的、個性化的,要結合自己的狀態選擇能堅持住的方式。
建設標準化體重管理中心
“目前我國醫療機構的科室設置較爲分散,面對複雜的肥胖問題,傳統單一科室診療模式已顯侷限,無法滿足肥胖症患者多學科協作的診療需求。”張能維指出,肥胖症的複雜性遠超單一學科的範疇,以肥胖爲基礎的慢性疾病與體重管理需多學科協作,長期體重管理還應涉及相關危險因素和併發症,根據個體差異制定減重目標,關注患者整體健康問題。
北京世紀壇醫院最早於2013年成立肥胖與代謝病中心,外科、營養科、心理科、呼吸科等十餘科室聯動,採用完整的MDT多學科體系,已成功實施3000餘例減重與代謝手術。隨着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尋求專業的治療,建立標準化體重管理中心變得尤爲重要。
2024年6月,國家衛生健康委等16部門聯合發佈《“體重管理年”活動實施方案》,提出要整合專業資源、鼓勵醫療衛生機構設置體重管理門診或肥胖症防治中心。當年8月,標準化體重管理中心建設項目在第三屆中國肥胖大會上正式啓動。標準化體重管理中心整合內分泌、代謝外科、心理科等多學科資源,集診斷、治療、教育、隨訪於一體,並通過持續監測與調整,確保減重效果的最大化與長期維持。同時減少了患者的重複檢查和治療,提高了醫療資源的利用效率。
從減重外科到肥胖和代謝病中心,再到標準化體重管理中心,醫院正在圍繞減重人羣構建多學科合作模式,承擔的社會責任也更多了,涵蓋醫療、教學、科研、預防、科普宣傳等多位一體。廉東波表示,標準化的體重管理中心將採用“醫學+科技+社區”聯動模式,同時引入AI算法分析用戶行爲數據,提升干預精準度。針對患者將開展多方面服務,包括健康評估、個性化干預計劃、跟蹤管理和教育支持。
關口前移,從孕產婦開始管理
“體重管理中心的服務對象針對所有人,不僅僅是特別胖的人。建設體重管理中心的初衷是預防肥胖,將戰線推至最前方,從孕產婦人羣就開始管理。預防比治療更具公共衛生價值。”廉東波強調,體重管理,一定要做到全生命週期的管理。如果孕期不進行體重管理,不僅影響健康,今後減重也會成爲負擔,對於胎兒而言,出生後也可能是巨大兒,增加將來肥胖的發生機率。再進入青少年、大學生年齡段,未來邁入職場,面臨着鍛鍊少、應酬多的情況,也會容易發胖。而老年人羣肥胖也很麻煩,年齡越大越容易胖,且越難減。
目前,北京世紀壇醫院婦產科的重點工作就是制定出更優化的孕婦體重控制方案。針對學齡前兒童和小學生,將通過各種科普活動,讓家長、年輕父母學會如何控制孩子體重,別等上初中、高中後才發現。這個年齡段的體重控制主要靠家長,也需要孩子學會如何管理美食的誘惑。大學生則是按成年人來管理,和職場人士、老年人羣一樣,計算好每天攝入的熱卡、運動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各個體重管理中心都是奔着‘預防比治療重要’的目標開展工作的,未來三年希望推出一系列與體重相關的措施,讓每個人都有一份屬於自己的個性化預防肥胖方案,並讓這種生活方式固定下來,減少肥胖的發生。”廉東波說道。
新京報記者 王卡拉
校對 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