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外的畫裡乾坤】汪漢澄/外交官畫家
魯本斯〈密涅瓦保護和平女神免受戰神侵犯〉,又名〈和平與戰爭〉,倫敦國家畫廊館藏。圖片提供/汪漢澄
大畫家斜槓成爲外交官
人除了正業,行有餘力還可以有副業,流行語叫作「斜槓」。通常來說,副業不會比正業更重要,所以不太會聽說有人能把「外交官」當成副業的。巴洛克時期佛蘭德斯(Flanders,大約今比利時地區)的大畫家彼得·保羅·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卻真的斜槓了外交官。
魯本斯的畫作風格非常有特色,構圖充滿動作與張力,用色溫暖而濃郁,畫面人物往往體態豐滿,具有濃厚的肉感與生命力,人體姿勢呈現一種旋轉與扭動的動感。我曾經開玩笑說,辨別魯本斯的畫很容易,就是裡面都是穿着豔麗或不穿衣服的胖男人、胖女人與胖小孩扭着身體擺拍,然後美顏美肌開到滿那樣。不過正經來說,魯本斯是同時代的畫家中畫風最活潑、最有創意、畫面的動態與張力最飽滿、最能滿足觀者感官的一位。比方這一幅〈密涅瓦保護和平女神免受戰神侵犯〉,又名〈和平與戰爭〉,就是典型魯本斯風格的名作。
這幅畫的畫面相當擁擠熱鬧,色調明顯地分爲截然不同的左右兩邊,左邊明亮而溫暖,右邊黑暗而陰鬱。裡面擠了這麼些人到底都是誰呢?標題中的三位主角當然很好辨識:中央戴頭盔持長矛跟盾牌的,是智慧女神密涅瓦(雅典娜),保護着身後那位正從左乳擠出乳汁、神色慈愛的和平女神刻瑞斯。而右邊那位正被密涅瓦強力推擠着後退、神色有點害怕的男人是戰神瑪爾斯(阿瑞斯)。他背後的陰影中有一個也被逼着後退,表情有點瘋狂的女性,可能是復仇女神阿萊克託。至於其他一衆角色的身分,畫家本人並沒有留下文字說明,但許多藝術學者認爲,正被和平女神的乳汁餵養的那個小男嬰,是財富之神普路託斯。左邊一點蹲在地上,手上捧着大串水果,腳下躺着一隻獵豹的半人半獸男子應該是山林之神薩堤爾。最左方站着的兩位女士,一位拿着鈴鼓奏樂,另一位拿着金銀珠寶,沒辦法確定身分,但顯然代表着歡樂與富足。畫面中央下方那位手持火炬的男孩可能是婚姻之神,正在爲一位少女加冕,他們同時還共同呵護着一個面帶憂慮驚恐的小女孩。
魯本斯的〈和平與戰爭〉是一幅「寓意畫」(Allegory),這種形式的畫作在當時十分流行。所謂的寓意畫,就是它並不描繪真實事件或歷史神話故事,裡面的所有人、物與情節都別有所指,結合起來表達一種通常屬於道德或靈性方面的抽象概念或主張。寓意畫的用意可以很隱晦,也可以很明顯。像這幅〈和平與戰爭〉的用意就明顯到不行:和平才能保障安定、財富、物質與精神的享受、愛情與婚姻,還有下一代的未來與幸福。任由戰爭毀掉和平,就等於毀掉了這一切。而有能力阻止戰爭,守護和平的,唯有智慧。
非正式的秘密外交特使
大畫家魯本斯的繪畫事業非常成功,紅遍整個歐洲,好些國家的君主與貴族都是他的粉絲。魯本斯的故鄉佛蘭德斯連同今天的荷蘭與盧森堡地區,是所謂的「低地國」,歸西班牙王國所有。當時的西班牙國王是菲利普四世,雅好藝術,非常地尊重並喜愛優秀的畫家。比方說維拉斯奎茲(Velázquez)就是菲利普四世的頭號偶像,在他宮廷裡登堂入室,留下一幅不朽名作〈仕女〉,而菲利普四世同時也是魯本斯的粉絲。
當時的歐洲,正在打一場漫長而又莫名其妙的「三十年戰爭」,戰爭的導火線是基督教舊教與新教間的紛爭,背景原因則是支持舊教的神聖羅馬帝國哈布斯堡王朝,與支持新教的各國之間原本的政治角力以及領土爭奪。西班牙王國因爲同屬哈布斯堡王朝,被拖着洗下頭去,打得灰頭土臉,元氣大傷。菲利普四世根本不想打這場仗,只是騎虎難下。當時的敵國之一是英國,更是來得奇怪,因爲英國原則上雖支持新教,但根本就沒有直接參與三十年戰爭,只因跟西班牙在外交上發生一點衝突,就爲了面子問題開打起來。英國國王查理一世,無巧不巧同樣是魯本斯的粉絲,因此不想打的菲利普四世就在1629年,兩國戰爭進行到第五年時,禮聘畫家魯本斯前往英國造訪,作爲非正式的秘密外交特使,找同樣不想打的查理一世談談和平的可能。
查理一世盛情招待這位大畫家偶像,請他住在大臣巴爾塔薩·格比爾爵士(Sir Balthasar Gerbier)的家中。格比爾爵士本身也是位多才多藝的業餘藝術家,魯本斯就是在那個時候畫了這幅〈和平與戰爭〉。畫面下方那幾個小孩兒,正是用格比爾的子女們當模特兒畫的。不僅如此,他還同時開始爲查理一世的宮殿繪製大規模的天頂壁畫,主題是替查理一世的父親詹姆斯一世歌功頌德,說他多麼的英明偉大、功業蓋世、超凡入聖,死後被天使簇擁昇天,畫中也巧妙地強調了和平與富饒的珍貴。
魯本斯將這幅〈和平與戰爭〉獻給了查理一世,這用意就算傻瓜(或者國王)也能看懂。任務圓滿達成,英西兩國雖然因基本立場不同,並沒有成爲好哥兒們,卻在實質上進入一種「冷和平」狀態,暫時不再交戰。其結果就如同魯本斯的這幅畫所想要鼓吹的一樣,不知爲兩國省下了多少財力、物力與寶貴的生命。魯本斯立下大功,查理一世爲了表彰他促進英西和平的外交貢獻,以及肯定他藝術上的卓越成就,還正式將魯本斯冊封爲英國爵士,讓他成爲名義上的英國貴族。這對一位外國藝術家而言,應該是史無前例的殊榮。
司馬遷在《史記‧滑稽列傳》中說:「談言微中,亦可以解紛。」舉出許多古代的臣子不危言聳聽,而是輕鬆地說說笑笑,就讓國君從善如流,有利於國。另外在〈魯仲連鄒陽列傳〉當中也提到,魯仲連以說客身分,單憑說理論辯就消弭了大國間的戰爭。西方同樣不乏以一己的口才見識遊說君王,消弭紛爭的賢者大臣。但古今中外的歷史當中,能以藝術的專長與名聲折衝樽俎,促成國際和平的,魯本斯應該是絕無僅有的一位。他在若干年後又畫出另一幅傑作〈戰爭的後果〉,從反方向來描繪戰爭的恐怖,鼓吹和平。好的藝術作品都可以單獨欣賞,未必需要知道關於藝術家的一切,但對於那些隱藏了許多話語的傑作,先了解創作的背景與作者的情操,將更爲我們增添欣賞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