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兩年,又一隻純債基金髮行失敗

開年僅2個月餘,首隻募集失敗的公募基金現身。日前,興華基金髮布公告稱,興華興盛純債直到募集期限屆滿,未能滿足基金備案條件,故基金合同不能生效。拉長時間來看,這也是2023年以來首隻“夭折”純債基金。

從具體情況來看,興華興盛純債是一隻中長期純債型基金,於去年5月31日獲得中國證監會准予註冊的批覆,直到同年11月29日開始募集。按照監管規定,新基金獲批6個月內就要發行。這也意味着,這隻產品是逼近逾期“紅線”纔將產品推向市場。

除了“壓哨發球”,興華基金對該產品也作出了不少努力,例如該產品的基金經理擬由新華基金固收公募部副總經理呂智卓擔任。在發行過程中,公司曾四度新增代銷機構,此外還將興華興盛純債的募集期直接設置了頂格募集期3個月,即去年11月29日至今年2月28日。

換言之,這隻產品在已經用足了長達9個月的準備時間下,募集進度依然未達預期,只能宣告募集失敗。這是今年以來首隻募集失敗的產品。有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基金髮行失敗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和時點有關係。

據第一財經記者觀察,興華興盛純債是在2023年11月申報,此時市場行情缺乏賺錢效應,新基金髮行也略顯冷清,而擔當主力的債券型基金佔比較高,2023年10月至12月的月度佔比在79%至84%之間。

而在其發行期間,市場狀態已有明顯改變。去年11月,債券型基金的月佔比已經降至25.45%,此時中證A500系列產品成爲市場焦點,吸睛又吸金。而今年以來,隨着權益市場回暖,債券市場接連調整,不少債券型基金的淨值回撤明顯,使得投資者對債券基金的熱情有所減退,不少債基遭遇大額贖回。

在此背景下,部分資金從債券市場流向權益類資產,進一步壓縮了純債基金的募集空間。Wind數據顯示,以基金成立日計算,截至3月4日,今年以來有12只中長期純債基金成立,較之去年同期減少了一半。其中有4只產品的募集規模在2億元至3億元之間,如華夏鼎合正好在2億元的募集門檻,國泰利添120天滾動持有在認購30日後同樣募集到2.12億元。

“確實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基金公司申報的時候可能是基於對環境的認知,覺得這類產品有需求,但實際發行的時候市場又不一樣了。”一位中大型基金市場部人士說,從該產品的募集情況來看,公司還是想爭取一下的,募集失敗應該不是自己主動放棄的,大概率還是資金問題。

此外,也有基金公司產品部人士表示,一般而言,中長期純債產品大多是面向機構客戶的產品,或許是產品在上報的時候有機構需求,但後續這一資金因爲其他原因無法到位,也會影響產品的募集情況。

公開資料顯示,興華基金是一家成立於2020年的個人系公募,也是山東省首家全國性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截至去年四季度末,該公司旗下共有11只產品,管理規模爲97.01億元,同業排名在143位。

其中,債券型基金是公司的主力產品,規模佔比超過99%,且這些產品均有比例不低的機構持有者。如在已有去年中報數據的7只債基產品中,4只機構投資者佔比爲100%,另外3只的機構持有比例在86%至99.99%之間。

在上述人士看來,相較於大型機構,中小型公募缺乏品牌溢價和渠道優勢,也是生存艱難的原因之一。從興華基金近三年的新發情況來看,該公司的託管人均爲青島銀行一家,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其在銀行渠道深度合作方面資源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