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時隔兩年再度發債融資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文件顯示,蘋果公司於當地時間週一發行四期公司債券,這是該公司兩年來首次進行債務融資,所得資金預計將用於回購股票、償還未償債務以及其他用途。發行規模尚未公佈,但據CreditSights分析師預測,蘋果此次預計將籌資近50億至60億美元。分析師指出,從5月至11月,蘋果有約80億美元的債務即將到期。
據媒體報道,蘋果計劃發行多達四期的投資級債券,期限最長的是10年期債券,初步定價比美國國債高出約0.7個百分點。業內預計,本週美國高評級公司債市場發行量將達到350億至400億美元,工業和科技公司(如蘋果)可能佔據大部分發行規模。
據悉,巴克萊銀行、美國銀行、高盛集團和摩根大通將負責此次蘋果債券的承銷工作。
數據顯示,蘋果上一次發行債券是在2023年5月,當時共計發行了52.5億美元的債券,分爲五個部分,其中包括30年期債務。
近年來,隨着整體借貸成本的上升,蘋果的債務水平有所下降。截至今年3月底,蘋果約有920億美元的長期債務,其中包括未來12個月內到期的債務。而在2022年同期,這一數字接近1130億美元。
蘋果此次發行的債券預計將獲得穆迪評級公司的最高等級Aaa,以及標普全球評級公司的次高等級AA+。
蘋果本次發債正值信用利差回升之際。信用利差指的是企業爲債務融資所支付的溢價,即相對於美國國債的利差。自美國總統特朗普宣佈對等關稅(隨後又公佈了豁免政策)以來,信用利差有所反彈。
根據最新數據,截至上週五,投資級債券的平均信用利差爲106個基點。
分析人士稱,隨着美聯儲加息週期接近尾聲,當前市場流動性狀況及投資者風險偏好將爲蘋果此次定價提供關鍵參考。有機構預計,本輪債券發行後,蘋果可用於股票回購的資金池將明顯擴大,進而持續支撐其股東回報政策。
但對於蘋果自身來說,面臨關稅打擊、收入遭重創,外界環境以及自身發展的不確定性,導致投資者看衰其未來的發展預期。5月2日凌晨,蘋果公司對外發布了今年第一季度的財報,從數據上來看,收入和利潤雙增長,並且超出了分析師的預期,整體上是交出了一份不錯的開年答卷。財報顯示,蘋果公司第一季度總淨營收爲953.59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的907.53億美元相比增長5%;淨利潤爲247.8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的236.36億美元相比增長5%。
只是,從細分市場來看,大中華區的銷售不及預期,並且又是五大主流市場中唯一負增長的。今年第一季度,蘋果公司來自大中華區的營收爲160.02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的163.72億美元相比下降2%。
更值得關注的一點是,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導致蘋果未來將會在成本上大幅增加。在業績會上,蘋果公司CEO庫克透露,在當前關稅結構下,蘋果將在截至6月的季度產生9億美元的成本。相關統計數據指出,關稅的不確定性已導致蘋果股價今年下跌約15%,市值蒸發逾6000億美元。
作爲收入的核心來源,iPhone收入468.41億美元,同比增長1.9%。雖然在出貨量上,蘋果被三星反超,但是從銷量的角度來看,蘋果則是首次奪得季度冠軍。Counterpoint的銷量統計顯示,得益於在新興市場的持續擴張,蘋果在2025年Q1以19%的市場份額首次奪得季度冠軍,日本和印度等市場的強勁銷售增長對此有所助益。
同時,由於“對等關稅”的原因,蘋果在一季度的出貨量創下了歷史新高,一方面是爲了避免關稅在美國市場進行提前備貨,另一方面也向其他地區大量發貨,因爲渠道商擔心供應鏈中斷會導致庫存短缺和價格上漲。此前就有報道稱,3月27日至29日期間,蘋果以每小時百萬美元的成本,安排5架飛機連續起降36架次,將約120萬部iPhone等蘋果設備從印度運往美國,並在新關稅政策實施前順利入關。
但對蘋果來說,由於產地都在中國、印度等國家,疊加成本、工藝等限制,幾乎不可能在美國完全生產組裝。庫克在業績會上表示,在當前關稅結構下,蘋果將在截至6月的季度產生9億美元的成本。“就二季度來看,我們預計在美銷售的大多數iPhone將由印度生產,幾乎所有在美銷售的iPad、Mac、Apple Watch以及AirPods產品都將由越南生產。而在美國以外的國家與地區,絕大多數蘋果產品將繼續由中國生產。”
北京商報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