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出渾身解數之後,海底撈如何找到確定性增長?
餐飲行業的整體低迷未能讓海底撈獨善其身。
2025年上半年,海底撈餐廳系統銷售額同比減少6.5%,總收入錄得207.03億元人民幣,同比下滑3.7%。
作爲核心收入的餐廳經營部分錄得185.8億元,同比減少9%,佔比首次降至90%以下。
這是海底撈自2022年以來,首次出現半年報營收同比下滑。
創始人張勇曾將麥當勞的標準化視作圭臬,標準化、可複製的高效門店模式,一度構成海底撈在資本市場的核心敘事。
但伴隨競爭格局生變、主業增長見頂,海底撈不得不跳出標準模式,轉向更具個性化的增長路徑。
上半年,海底撈的在產品、場景、店型方面的佈局明顯加快,呈現出多元化探索的積極姿態:
持續拓寬客單價覆蓋範圍,上至人均500元以上的高端“臻選店”,下及人均僅20元的午餐自助。
場景維度,海底撈積極拓展夜宵、親子互動、寵物友好等主題門店,並通過“紅石榴計劃”延伸至烤肉、炸雞、烤串、小火鍋、鐵鍋燉等多個品類,幾乎涉足當前主流連鎖餐飲的所有業態。
這些在標準化基礎上注入新鮮感的諸多嘗試,能否獲得市場的廣泛認可,仍需持續觀察。
不久之前,海底撈傳出“改爲半自助模式,大量削減服務”的傳聞,雖經官方闢謠,但仍折射出消費者對海底撈轉型的複雜情緒。
一步步走出傳統形象的海底撈,能繼續獲得消費者的認可嗎?
壓力漸至
海底撈麪臨的壓力,首先源於外部市場環境的變化。
近半年來,全國餐飲收入增速持續放緩,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持平甚至更低。尤其在今年6月,限額以上餐飲企業收入1372億元,同比下滑0.4%,出現年內首次負增長。
在多家同行選擇“以價換量”應對市場低迷的背景下,海底撈保持了已持續一年多的客單價回升態勢。
2025年上半年,海底撈全國門店人均消費從去年同期的97.4元微漲至97.9元,各線城市普遍呈現增長。其中一線城市表現最爲明顯,同比增長1.1%,人均消費達105.2元。
儘管如此,當前整體客單價與2023年同期尚有5元差距。
海底撈CEO苟軼羣在業績會上坦言:“消費者越來越追求極致性價比、差異化、個性化以及情緒價值等,友商推出性價比更高的新品,吸引了部分消費者,對海底撈的堂食有一定影響。”
主動放棄“以價換量”這一最直接的獲客策略之後,海底撈客流量的下滑可以預見。
上半年,海底撈平均翻檯率從去年同期的4.2次/天下降至3.8次/天,帶動同店銷售額同比減少10%。
固定成本難以有效攤薄,人工成本佔比同比上升0.5個百分點,達到33.8%。
雖然未直接下調價格,但海底撈增加了菜品份量與物料投入,致使原材料及易耗品成本佔比提高0.8個百分點,至39.8%。
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海底撈上半年核心經營利潤同比下滑14%,錄得24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近4億元。
3.8次/天的翻檯率也跌破了海底撈爲自身劃定的運營的“及格線”。
海底撈曾表示,若平均翻檯率未達到4次/天,將暫緩規模化開設新店,優先提升存量門店的經營效率。
上半年,海底撈門店總數較比年初淨減5家,門店總數爲1363家。
爲提振同店表現,海底撈正在產品與場景方面持續推動多元化創新:
產品方面推出鮮切系列、時令系列,並鼓勵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個性化菜品;場景方面,則積極打造夜宵主題、親子主題及寵物友好型門店。
海底撈透露,目前區域每月上新菜品達60至80款;夜宵場景門店改造後,平均翻檯率較改造前提升至少10%-20%。
截至2025年6月底,全國已完成近30家夜宵場景主題門店改造,另有超過50家主打鮮切、鮮活產品的標準主題店已投入運營。未來還將繼續擴大場景主題店的規模。
同一時間,在上半年外賣大戰的補貼與流量支持下,外賣業務加速崛起,同比增長60%至9.3億元。
聚焦一人食場景的“下飯火鍋菜”增長尤爲顯著,貢獻超55%的外賣收入。拌飯、自制飲料等新品類也已進入測試階段,有望進一步豐富外賣供給。
這類創造增量的創新轉型,在短期內對盈利帶來部分壓力。
上半年,海底撈在外賣業務推廣與多元化營銷活動方面的投入明顯增加,相應開支增長了1.5億元。
空間何在
自2021年門店數量達到頂峰並啓動“啄木鳥計劃”以來,海底撈“無限擴張”的故事已經很難再講下去。
有消費者如此評價:“海底撈其實沒變,只是市場變了。”
在不斷涌現的同類餐飲競爭下,海底撈曾引以爲傲的標準化運營、極致服務與互動體驗,正在逐漸喪失獨特性。
正如海底撈董事會副主席周兆呈所指出的:“消費人羣變了,餐飲市場格局也變了,拿着舊地圖,找不到新大陸。”
業績增長之外,海底撈的擴張還面臨一層特殊的內部壓力。
海底撈採用“連住利益、鎖住管理”的師徒制激勵政策。店長不僅對本店享有業績提成,還能從徒弟、徒孫管理的門店中獲得更高比例的業績提成。
該機制有效運轉的一個重要前提,正是持續的門店擴張。一旦停止增長,人才內部晉升通道便會收窄,激勵效果隨之減弱,甚至面臨失效風險。
傳統自營門店遭遇瓶頸之際,海底撈在上半年加速推進了加盟體系及“紅石榴計劃”的門店拓張。
“紅石榴計劃”目前已涵蓋焰請烤肉鋪子、從前印巷、小嗨愛炸等14個餐飲品牌,旗下餐廳總數達126家。而在去年年報披露時,該計劃僅覆蓋11個品牌、74家門店。
接近海底撈人士透露,“紅石榴計劃”上半年新增了外部優秀創業品牌的引入機制。現階段,內部創業、外部創業品牌共創、外部城市品牌合作多種模式並舉。
加盟業務方面,通過老店轉化與新店開拓雙線推進,上半年新增加盟店28家,總量達到41家,開店數超去年全年。
新興業務目前對總收入的貢獻仍然有限。
上半年,41家加盟店共實現收入0.91億元,單店平均貢獻收入約220萬元,遠低於直營店同期1400萬元的水平。
海底撈的加盟採用強託管模式,由總部統一管理並按利潤固定比例收取費用。即便未來繼續擴張,預計短期內對總收入的貢獻仍將保持較低比重。
包含“紅石榴計劃”旗下多個品牌及企業火鍋、露營餐飲等場景在內的“其他餐廳經營”板塊,上半年實現收入5.97億元,同比大幅增長227%。
其中絕大部分來自規模最大的品牌“焰請”。該品牌上半年新增門店46家,總數達70家,實現營收近2億元。
基於下沉市場加盟商資源的積累,海底撈期待通過多品牌協同與業態整合,構建更龐大的餐飲生態體系。
周兆呈曾對外透露過這樣的野心:在主品牌的加盟業務跑順後,“紅石榴計劃”下的諸多副牌也可通過加盟模式實現規模化擴張。
另一可能推進的方向,是外賣體系的整合。
海底撈在財報中明確提出,將整合多品牌、多品類資源,打造海底撈外賣超級廚房,探索衛星店新模式,驅動收入與利潤雙增長。
從當前加盟店及其他品牌門店的規模佔比來看,商業模式真正跑通尚需一定時間的驗證與積累。
華興證券分析師姜雪烽認爲,海底撈的投資邏輯已從“賺業績的錢”平穩過度到“賺分紅的錢”,業績只能作爲衡量公司價值的標準之一。經營基本面不變的前提下,公司股價依然會在10~20倍PE之間寬幅波動,但“持續穩定的高分紅”可能成爲股價的第二催化劑。
近年來,海底撈顯著提升了股東回報力度。
目前海底撈的派息率從2022年的40%逐步提升至2023年的90%,至2024年已達到95%。
2025年中期每股派發0.338港元,派息率依然保持在95%的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