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動態-財政政策引領市場與對公債的影響

許多已開發市場的施政主軸陸續從貨幣政策轉向財政政策,或可借鑑日本的經驗。圖/美聯社

隨着財政政策成爲各國經濟的主要引領工具,長期「低迷」的日本債券近期的波動值得關注,而日本作爲全球主要債權國之一,其政策走向可能產生深遠影響。

近期,主權債市場非常活躍,主要原因是許多國家日益重視以財政政策作爲主要政策手段,刺激已開發市場的長期主權債殖利率在過去一個多月大舉上揚,而領漲的市場出乎意料地是通常「平淡無奇」的日本。

表面上看,當財政揮霍成爲焦點下,作爲全球舉債最多的經濟體之一的日本,公債承壓似乎合理。國防支出預計將增加一倍,從相當於日本GDP的1.6%大增近倍至3%,加上日本保險公司實施新的償付能力比率(配合人口結構變化,因而減低了對長期債券的需求)、部分公債拍賣反應欠佳和通膨升溫,這些因素均爲公債殖利率的升勢火上加油。

日本與大部分其他已開發國家的一個重要不同之處,在於該國通膨率仍在趨升和擴大(目前東京消費者物價指數中有超過60%的成份項目已超過2%的目標),但政策利率卻處於0.5%的低水準,致使日本央行正在緊縮貨幣政策,其實,該行可能以目前外界所瞭解的採取更多方式進行政策緊縮。

日本央行持有大額的未償還日本政府債券,截至2024年底約佔日本公債總額的52%,較2023年第三季54%的高點有所下降。相較之下,美國聯準會目前僅持有18%的美國公債(從28%的高位回落)。就日本而言,這些公債佔日本央行持有資產近80%,當中約有57兆日圓(約4,000億美元)的債券將於今年到期。但是,這些持債最大的特徵是其存續期:日本央行手上的日本公債之平均存續期已縮短至僅六年,比整體日本公債市場的平均期限短三年。換句話說,日本央行持有的長期公債很少,因此該行實際上一方面在緊縮貨幣政策,但另一方面繼續買入公債。

正當許多已開發市場的施政主軸陸續從貨幣政策轉向財政政策,也許可以借鑑日本的經驗。

其中兩點值得留意:第一,必須謹慎計算爲未來支出融資所需發行的債券年期;以英國爲例,新債較集中於中期債券;第二且同樣重要的是,央行必須慎重地調整資產負債表計劃。以聯準會等主要透過金融條件影響實體經濟的央行爲例,當央行有意寬鬆貨幣政策時,若30年期公債殖利率上揚,將與緊縮金融條件無異。由於日本也是全球最大的債權國之一,因此在當地發生的種種將與全球其他地區息息相關。

日本或許也可以從中汲取經驗,採用日版「扭轉操作」。日本央行可以將到期的日本公債的資金,再投資於較長期債券,同時提高短期利率以緩解物價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