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金像獎評審主席陳耀福 發文銘記總決審歷程

智威湯遜(JWT)中國區主席兼北亞區首席創意長陳耀福擔任2025時報金像獎評審團主席。(圖/時報獎執委會提供)

陳耀福提及時報集團每年固定舉辦數個重要的華文創意獎項,包括創辦於1992年,面向 大專院校學生的金犢獎;隨着網路傳播的興起,於1999年設立的金手指獎,以及最具代表性、歷史悠久的時報金像獎。

時報金像獎誕生於1978年,當時是歡慶《中國時報》邁入彩色印刷的里程碑,旨在教育大衆欣賞廣告創意,提升商業廣告的文化地位,並鼓勵廣告人創作出高品質的作品。

現任智威湯遜(JWT)中國區主席兼北亞區首席創意長的陳耀福,不管工作再忙,多年來持續義務參與、協助推廣各項廣告金獎,日前應時報金像獎執委會之邀,前往廣東橫琴和澳門。他表示,是第一次到位於珠江口西岸的橫琴島,也是睽違30年後,再次踏上澳門。

時報金像獎總決審會議,9月22日於橫琴文化藝術中心舉行,陳耀福擔任評審團主席,率兩岸9位知名廣告人,評選時報金像獎的年度最佳金像獎、華文文化應用獎、年度最佳代理商、年度最佳廣告主等大獎,以及20個金獎、19個銀獎、31個銅獎、5個最佳技術獎及50個佳作。並於9月24日出席在澳門永利皇宮舉行的時報金像獎頒獎典禮

陳耀福表示,兩個獎項的入圍總決賽的作品,是由兩岸評審團於9月13日的複決審會議中分別選出,共計9件金獎,以及10件優秀華文文化應用作品;總決審的評審們必須從中選出年度全場大獎與最佳華文文化應用獎。

時報金像獎評審過程嚴謹,評審們透過2輪投票,選出最終獲獎作品。(圖/時報獎執委會提供)

陳耀福分享廣告獎項評審的過程,以及得獎作品被選出來的原因。他表示,在9件角逐全場大獎的時報金像獎作品中,第一輪主觀投票是由10位評審以「無討論,每人2票」的方式進行,結果僅有3件風格各異的作品進入最終競爭:

1.來自臺灣的「開飯川食堂」系列視頻廣告,以4個女生餐桌上的幽默對話,展現川菜的香辣與品牌個性;

2.來自中國大陸的公益行動《苔花公約》,宣導社會平等與殘障人士的自立參與;

3.快手平臺《用手說話的帶貨主播》,利用AI技術讓聾啞人士能以手語同步生成語音,實現包容與溝通的可能。

第二輪投票前,評委開始討論、發表意見甚至拉票。陳耀福認爲這個環節往往是廣告評審中最精彩,也是最具人性的部分。因評審團10位成員來自不同地區、背景與經歷,各有偏好,但共識只有一個:選出一件能代表今年華文廣告創意水準,足以擔當金像獎全場大獎的作品。最終,經過1人1票的抉擇,由《用手說話的帶貨主播》獲過半票數勝出。

至於最佳華文文化應用獎的評選過程就波折得多。大會對該獎項的定義是:作品中充分應用華文文化元素,例如語言文字、思想哲學、藝術文化、禮儀制度、飲食文化、傳統節慶、服 飾與工藝等,體現中華文化特色。

第34屆金犢獎頒獎典禮選在橫琴文化藝術中心揭幕;第26屆金手指獎和第48屆時報金像獎的總決審工作,則安排在橫琴凱悅酒店進行。原本一行人翌日就要轉往澳門,由於颱風「樺加沙」在金犢獎頒獎禮結束後登陸,20位評審與20多名籌委工作人員被迫滯留在橫琴酒店一天,風雨過後,才轉往澳門參加頒獎典禮。

時報金像獎總決審評審團。左起:鍀銫科技首席創意官薛振添、電通創意DENTSU CREATIVE執行創意總監李宗勳、Red Bank 紅岸創始人馬千里、Heaven & Hell創始人李丹、李奧貝納臺灣創意合夥人楊乃菁、魯迅美術學院副院長趙璐、異言堂廣告資深創意合夥人文雅慧、I•f creative創意長常一飛、新加坡 On Brand創始人陳耀福、上海師範大學教授博導、中廣協專家委員會主任金定海。(圖/時報獎執委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