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主變評審 見證時報文學獎傳承

第43屆旺旺時報文學獎頒獎典禮,新詩組首獎由評審陳克華(左)頒發獎盃及獎金給得主賴文誠(右)。(姚志平攝)

第43屆旺旺時報文學獎頒獎典禮,散文組首獎由評審郝譽翔(左)頒發獎盃及獎金給得主黃亭瑀(右)。(姚志平攝)

第43屆旺旺時報文學獎得獎名單

第43屆時報文學獎的頒獎者、評審,也多是時報文學獎的常客,新詩組評審陳克華尤其感性地指出,自己第一次站上時報文學獎的舞臺已是40年前,轉眼間從得獎者成爲決審委員;報導文學組評審履彊也笑稱,「雖說好漢不提當年勇,但我也是時報文學獎出來的」。

慶幸自己經歷過報社編輯與作者關係最美好的年代,陳克華回憶當年自己只是個大學二年級的醫學院學生,「有一天宿舍有人敲門,對方西裝革履,我穿着吊嗄短褲開門,對我說他是時報副刊總編高上秦(高信疆),要請我吃個飯」,陳克華憶當時從花蓮負笈北上的自己,第一次在臺北吃了西餐,並得知自己的詩得了獎。

陳克華首次的時報文獎獎項爲「敘事詩」,「當時是爲了彌補中國文學史中『史詩』的缺席,覺得時代青年的詩不應只是輕薄短小」。而陳克華初試啼聲之作,便是洋洋灑灑的千行詩,最後刪節成數百行,而他記憶猶新的是,當時的《中國時報》竟以4天的全版,全文發表。

「40年來,我出了40本詩集,當時的編輯高上秦先生可以說對文壇做了最好的投資」,陳克華說,自己從20歲不到的學生,到成爲專科醫師,白天忙着看診,但仍不斷寫作,憑着靈感、紀律,以及時報文學獎給的鼓勵,一路走來讓自己沒有背棄與繆思的約定。

寫了40年,出了40集詩集,陳克華期許自己是看着天空的那個人,每天睡前一定寫詩,並相信自己一定要寫下去。他至今憶及高上秦的敲門聲仍感慨,「不只敲開了我的文學獎,也敲開了文學的門」。

評審履彊也表示,「在那年代裡,參加文學獎是拿到作家身分的重要儀式」。

首次爲時報文學獎擔任散文組評審的郝譽翔一上臺也說,「我和履彊、陳克華一樣激動,因爲我也是時報文學獎得主,而且得的就是散文獎,當時也沒有想到有一天能以評審身分站在臺上」。時報文學獎評審也見證着老字號文學獎與臺灣文壇千絲萬縷的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