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孩子就生孩子,裝什麼婚姻自由

現如今,但凡出臺關於結婚生育方面的新政策,都免不了被譏諷:

「好事兒想不到我,有事兒想起我了?」

本次的《婚姻登記條例(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也是一樣。

光看各大媒體的報道標題,比如「婚姻登記擬不再需要戶口簿」「取消地域規定」,還以爲真跟意見稿中說的一樣,是爲了倡導婚姻自由呢。

但當你細看就會發現,其中冷不丁還有一條對「離婚冷靜期」的細化規定:

「自婚姻登記機關收到離婚登記申請之日起三十日內,任何一方不願意離婚的,可以向原申請離婚登記的婚姻登記機關撤回離婚登記申請,婚姻登記機關應當終止離婚登記程序。」

可見,雖然結婚更方便了,但離婚更難了,離婚冷靜期內只要其中一方拒絕,就別想輕易離婚。

那麼,沒有離婚自由,談婚姻自由不是扯淡嗎?離婚時擔心雙方一時衝動,結婚就不擔心了?

說白了,放開結婚限制,收緊離婚通道,無非就是想讓女性多結婚、少離婚。

爲什麼說是女性呢?因爲女性纔是生育的主體,纔是如今結婚意願最低的人羣。

根據民政部門的數據統計,在中國的離婚案中,超過七成都是女性主動提出的。

很多女性婚後不僅要工作,還要承擔家庭照料的主要責任,甚至可能因爲生育而丟掉工作。就算是全職的家庭主婦,在中國社會的語境中,家務的勞動價值也是被普遍輕視的,所以纔會有所謂的「男人才是一個家庭的頂樑柱」這種明顯忽略女性價值的觀念,更別說還有隨時可能面臨的家暴。

在中國,平均每 7.4 秒就有一起家暴發生;女性平均遭受 35 次家暴之後,纔會選擇報警;在自殺的婦女中,有 60% 是因爲遭受了家庭暴力;因家暴致死,佔我國婦女他殺原因的 40% 以上;70% 的施暴者,不僅打妻子,還打孩子。

這就導致了1990年到2020年,三十年時間,一個世代,30~49歲不結婚女性的比重增加了十倍以上。

那麼,放開結婚限制,不再需要戶口簿,便意味着可以繞開父母,直接登記結婚,從而增加婚姻數量,而進一步加大女性的離婚難度,則能保住已有的婚姻關係。

換言之,這是一種另類的開源節流,可以讓你一時衝動的結婚,但不能讓你輕而易舉的離婚,一旦上車,車門直接焊死。

不得不說,這真是個餿主意。

放開戶口簿限制又能怎樣?在中國這種血緣社會,宗法約束是遠大於戶口簿約束的,不是強行繞開了父母,婚姻就能變成個人事務的。

況且,女性選擇不結婚是因爲父母不同意嗎?

另外,之前給離婚加了個冷靜期,現在又在冷靜期上再上把鎖,進去了就很難出得來,這一招確實奏效,離婚冷靜期實施一年後,中國離婚登記人數便大降43%。

但這種絕戶網捕魚式的婚姻政策只會讓更多的女性望而卻步。

爲什麼寧願用這種涸澤而漁的方式也要提高結婚率呢?因爲要提高生育率。

中國是製造業大國,製造業增加值佔全球比重近30%,製造業規模已經連續13年居世界首位。

憑什麼?因爲中國的產品物美價廉,總能獲得其他國家消費者的青睞,迅速佔領市場。

但物美價廉顯然是違反市場經濟規律的,物美必然成本高,就不可能價廉。那麼要做到物美價還廉,就只能從別的地方想辦法削減成本。

這時候,中國人口多的好處就體現出來了,廉價的勞動力能抵消一部分研發與生產成本,讓中國的產品在價格上具有更強的國際競爭力,別人瘋狂買入,我們瘋狂掙錢。

之所以美國老說咱們搞產品傾銷,原因就在此。

人口多加上經濟發展還不錯,自然也就有人買房子、有人看電影、有人旅遊,雖然單價低,但巨大的數量也足以刺激內需。

這就是所謂的人口紅利,是經濟高速增長的基礎。

可如今呢?人口衰退,新生兒數量跌破1000萬大關,老齡化進一步加劇。

這會導致勞動力減少,勞動價格上升,進而增加生產成本,產品價格也會跟着上升,失去競爭力,經濟發展減速。同時,取錢的人變多了,而交錢的人變少了,養老負擔加重。

想要繼續保持競爭力,那就得在人工成本不變的情況下延長工作時間,用同樣的價格生產出更多的產品,即996,而想要減輕養老負擔,就只能增加社保繳納金額。

但這只是權宜之計,畢竟是在剝削年輕人,是在透支其未來,他們可不樂意像上一輩一樣無私奉獻。

人口基數大同樣也有負面影響,低廉的勞動力使得咱們沒有產業升級與轉型的動力,反正你不做有的是人做,3000一個月,愛幹就幹,不幹滾蛋,告我?不好意思,沒勝算。

同理,財富分配也沒有改革的必要,普通人掙不到錢沒關係,一人就算只捨得花一塊錢,也有14億消費呢。

過度依賴人口增長所帶來的問題在經濟增速時,還可以被掩蓋,但現在潮水退去,社會矛盾便徹底暴露。

等到了這種時候,再談什麼升級、轉型、改革已經有些來不及了,只能頭疼醫頭腳疼醫腳。

房子得有人買、社保得有人交、消費得有人花錢,可現在人們口袋空空,慾望平平,那就只能指望新增人口,走老路了。

但問題是,想讓人生孩子總得有個適合生育的環境吧,要知道,就算是牛馬,圈裡的環境太差,它們也是不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