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道邊坡隱藏危機卻無監測? 監察院要求交通部檢討改善

近期豪雨引發不少道路坍方問題,宜蘭山區也雨勢驚人,近日雨量曾造成大同鄉臺7線88.3公里道路坍方中斷。圖/警方提供

近期豪雨引發不少道路坍方問題,監察院交通及採購委員會通過監委田秋堇、林盛豐調查報告並指出,公路總局針對較有危險性的地質敏感區且曾致災之省道邊坡,並未完善監測機制,也沒有運用地震資料作爲觀測及告警指標等,現極端氣候下更應正視邊坡治理的重要性,將要求交通部針對該案缺失進行檢討改善。

監察院指出,審計部運用公路局及農業部資料圖層套疊發現,有40處省道邊坡位於大規模崩塌潛勢地區500公尺範圍內,然公路局並未監測這些位於地質敏感區且曾致災之省道邊坡;審計人員還發現,部分省道路段位於車籠埔、車瓜林及米侖等29個活動斷層,公路局並未將其列爲優先關注對象,也沒有運用地震資料作爲觀測及告警指標。

另外,臺8、9、20、10甲、6及21線曾於112年3至6月間陸續發生落石及邊坡土石坍方等災害,當時雨量多未達大雨等級,甚至沒有降雨,但也發生災害,顯示雨量並非致災唯一因素,公路局卻僅以雨量作爲觀測及告警指標,徒增用路人安全風險。

田秋堇、林盛豐諮詢專家學者後提出調查意見,公路局已運用風險及流域管理概念制定預警、警戒及行動等降雨觀測指標,但對位於活動斷層或大規模崩塌災害潛勢地區之部分省道路段與邊坡,卻未制定觀測指標;因地震爲邊坡不穩定之重要因素,仍有必要將其納入告警指標。

兩位監委表示,經濟部地質調查及礦業管理中心已完成全島山崩潛感圖,同時也進行降雨及地震引致山崩的潛勢分析,預計115年完成。公路局應利用該計劃成果,除了降雨,也應將地震可能引致山崩的高潛勢路段,納入監測預警或告警考量,以減少公路災害及民衆生命財產損失。

兩位監委提到,公路局「省道邊坡全生命週期維護管理系統」中,風險最高的A、B級邊坡數量居高不下,可預見隨極端氣候的異常降雨頻率不斷增加,邊坡風險將會越來越高。主管機關應正視邊坡治理的重要性,清查路權外上邊坡的潛在風險因子,建立相關機制安全管理機制。

兩位監委還說,有關省道部分邊坡位於地質敏感區且曾發生災害事故,目前僅針對第一類活動斷層的省道邊坡提高設計地震力,對鄰近第二類活動斷層之省道邊坡則未特別要求提高設計標準,但根據專家學者說明,二者危險性並無二致,公路局應加強規範及監測相關設施。

監察院。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