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龍崗:“五課三平臺”構建教師成長“立交橋”

懷揣着教育夢的陳靜雯從華中師範大學畢業,幾年前來到初創的深圳市龍崗區華中師範大學龍崗附屬中學。如今,陳靜雯已成長爲龍崗區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研員和名師工作室主持人。

是什麼樣的力量,推動着她和衆多年輕教師,在龍崗區這片教育沃土上快速成長?答案就蘊藏在龍崗區傾力打造的新教師培養體系中。龍崗區深知,師資隊伍建設是帶動新建學校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龍崗區通過“五課三平臺”“萬師創課”等項目,幫助年輕教師快速成長,儘可能讓每一所學校都有優質師資。

“龍崗區開展的培訓,讓我真正體會到‘學以致用’。”陳靜雯回憶起崗前培訓面授課的經歷:“那不是簡單的‘拼盤式’講座,而是‘講、練、踐、督’四位一體的系統培訓。我們不僅學習理論知識,還要模擬演練。專家會進行一對一指導,幫助我們解決實際教學中的問題。”

除了線下培訓,龍崗區還注重爲教師專業成長做好線上資源支持,其中“五課三平臺”就爲陳靜雯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成長養分。“五課”具體指面授課、直播課、慕課、微課和聽課五種課程形式,而“三平臺”包括直播平臺、課程超市和梯隊達標晉級平臺三大成長平臺。

陳靜雯充分利用“五課三平臺”上的優質資源,觀摩優秀教師的課堂實錄,不斷汲取專業成長智慧。她曾通過直播平臺,反覆學習華中師範大學教授孫曉軍的“青少年心理髮展”課程,並將所學應用於教學實踐。這幫她有效提升了學生心理輔導的針對性。

“萬師創課”項目則變輸入爲輸出,助力陳靜雯提升自己和團隊的專業能力。她帶領團隊參與了“課博會”“梯隊課程”等項目,在課程開發的過程中,不斷打磨教學技藝,提升課程開發能力。

“我們堅持‘變輸入爲輸出’,鼓勵老師主動思考,深度理解授課內容,並將所學靈活應用於教學,提升學生的知識和能力。”龍崗區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龍崗創新開展“萬師創課”活動,鼓勵教師以智慧衆籌的方式開發課程,促使上萬名教師創造出海量的優質課程,將高質量的輸入轉化爲高質量的輸出。

龍崗區現已舉辦四屆教師發展課程博覽會,教師培養項目連續兩年入選教育部“國培計劃”綜合改革類示範項目。“多元評價構建龍崗青年教師專業發展支持體系”獲評廣東省教育評價改革典型案例。

如何促進區內教師在交流學習、資源共享中,形成互助共進的良好氛圍?龍崗通過組建名師工作室、開展教師成長共同體活動等,打造優質的教師生態圈。

在龍崗區龍城天成學校,物理教師李建鋒正帶着他的名師工作室團隊,探索研究物理高效課堂。從初入職場的青澀新兵,到如今的名師工作室主持人,支撐他一路成長的,正是龍崗獨具特色的“五階梯式”教師成長體系。

“五階梯”體系涵蓋新教師、教壇新秀、骨幹教師(骨幹班主任)、學科帶頭人(名班主任)和教育專家五個層級的完整成長路徑。“這個體系就像遊戲升級一樣,每個階梯都對應着不同的培訓內容和發展目標,從基礎教學技能到教育科研,循序漸進地提升老師的綜合素養,引導老師不斷進階。”李建鋒細數着自己在每個階段的收穫,新教師階段的崗前培訓,讓他快速適應教學工作。在教壇新秀階段,名師工作室的學習和教學比賽,提升了他的教學水平和創新意識。在骨幹教師階段,他參與區級教研課題,積累了科研經驗……

“五階梯”體系的優勢不僅在於其系統性和針對性,更在於開放性和激勵性。“沒有名額限制,只要努力就能晉級,這極大地激發了我們的參與性和積極性。”李建鋒認爲,這種公平競爭的機制營造了積極向上的氛圍,讓教師們在相互學習、相互競爭中共同進步。

例如在李建鋒的名師工作室裡,團隊通過集體備課、公開課展示等方式共享經驗,讓更多教師受益。李建鋒帶領團隊開展的“走向核心素養的初中物理深度學習”研究,將科研成果轉化爲教學實踐,有效解決了傳統物理教學中“教得抽象、學得淺顯”的難題,該研究成果已應用於多所學校。據統計,“五階梯”體系已爲龍崗培養超1.7萬名優秀教師。(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通訊員 連燕純 楊凡 記者 劉盾)

作者:連燕純 楊凡 劉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