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採礦 中美競逐新戰場

國際海底管理局遲遲未完成「礦業法典」,大陸學者指出,規則缺失使企業無所適從。圖爲大陸海試深海採礦船。(新華社)

隨着對關鍵礦產的需求日益增加,美中兩國也逐漸將目光投向深海。但相對美國積極投入「深海採礦」,北京近年雖獲聯合國轄下「國際海底管理局」(ISA)批准多項探勘合約,但效益始終有限,使其在國際水域資源競爭中落於下風。學者認爲,面對美國不遵守遊戲規則,北京可能被迫調整策略,考慮自立規則。

爲擺脫對中國關鍵礦產的依賴,美國總統川普今年4月簽署行政命令,要求加速推動深海採礦計劃。依據《釋放美國近海關鍵礦物和資源》命令,美方將加快在美國與國際水域對鎳、銅、稀土等戰略金屬的探勘。

《南華早報》報導,依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國際水域的資源屬於「人類共同財產」,並規定只有在制定出全面性的「礦業法典」後,商業性海牀礦產開採纔可啓動,但因環保疑慮升高,法典談判已停滯多年。

針對深海採礦,北京多年來一直以ISA作爲戰略佈局的重心。上海交通大學海洋法專家鄭志華則認爲,中國的策略是帶有戰略考量的多邊主義,藉由深度參與ISA過程,擴大在規則制定中的發言權,保障自身利益。

從公開數據來看,目前ISA已核發逾30份探勘合約,中國國企與研究機構取得其中5份,爲會員國之最,且獲得的探勘面積也最大。不過由於ISA遲遲未完成「礦業法典」,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副教授徐向新指出,規則缺失使企業無所適從,尤其環境標準未定,增加技術與財務風險。但由於美國既非ISA完整成員,也尚未批准《公約》,因此可以不受限制的加速國際水域的深海商業採礦。

有專家警告,華府的單邊行徑恐開啓先例,使其他國家繞過ISA框架。這可能削弱中國多年來在多邊機制上的投資與影響力,並使北京在國際水域資源競爭中落於下風。

徐向新認爲,若礦業法典仍在談判中,中國與其他ISA成員就被迫停滯,而他國卻能各行其是,最終將使海洋環境陷入無序開採的「西部荒野」,恐造成同一區塊同時存在美國許可與ISA許可,引發爭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