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早》:「深海採礦」成美中競爭新賽局

包頭稀土博物館拍攝的一塊稀土礦石。(摘自新華社)

隨着對關鍵礦產的需求日益,美中兩國也逐漸將目光投向深海。但相對美國積極投入「深海採礦」,北京近年儘管獲得聯合國轄下「國際海底管理局」(ISA)發放5份探勘合約,但效益始終有限,使得其在國際水域資源競爭中落於下風。學者認爲,面對美國不遵守遊戲規則,北京可能被迫調整策略,考慮自立規則。

爲擺脫對中國關鍵礦產的依賴,美國總統川普今年4月簽署行政命令,要求加速推動深海採礦計劃。依據《釋放美國近海關鍵礦物和資源》(Unleashing America's Offshore Critical Minerals and Resources)命令,美方將加快在美國與國際水域對鎳、銅、稀土等戰略金屬的探勘與開發。

《南華早報》報導稱,依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國際水域的資源屬於「人類共同財產」,無論地理位置或科技能力,各國享有平等權益。《公約》規定,只有在制定出全面性的「礦業法典」後,商業性海牀礦產開採纔可啓動,但因環保疑慮升高,法典談判已停滯多年。

從公開數據來看,目前ISA 已核發逾 30 份探勘合約,中國國企與研究機構取得其中 5 份,爲會員國之最,且獲得的探勘面積也最大。

但報導稱,在 ISA 僵局之際,由於美國既非 ISA 完整成員,也尚未批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因此可以不受限制的加速國際水域的深海商業採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