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計畫拔尖加重高教M型化 學者評:砸錢仍未見前景

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今天發表「高教深耕計劃執行成效評估研究」。記者許維寧/攝影

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今天記者會上發表「高教深耕計劃執行成效評估研究」,學界研究指出,高教深耕計劃側重校際間的「競爭」,最終擴大了大學兩極化的問題,甚至高教資源M型化已日趨明顯,淪爲同質化的惡性競爭。

基金會董事長黃昆輝表示,2018年後教育部發布高教深耕計劃,分爲兩期實施、一期五年,兩期經費加總達1820億元,但其中高比例仍是競爭型經費,近年教育部政策拔尖少數大學競爭世界一流,但可惜年復一年,仍看不到光明的前景。

黃昆輝說,國內大學好的確實少,但差者也很多,幾乎沒有中間值,可見教育部側重明星學校的卓越政策應值得檢討,相信也到了檢討的時刻。

前教育部技職、高教司長黃政傑說,大學執行深耕計劃時可說「愛恨交織」,經費20%爲普惠型,80%爲競爭型,而深耕計劃經費龐大,難免淪爲透過經費誘導學校做教育部想做的事,而學校爲獲得經費則屈從於計劃,審查機制也出現一體適用的偏差、欠缺給予個別學校定位空間。

黃政傑更表示,深耕計劃規模愈大,其競爭也愈大、對大學的捆綁愈緊,本應由大學自主的辦學方向被計劃侷限,便難以破除辦學標準化的狀況,且因計劃側重競爭,最終不僅未改善大學教育兩極化的現象,更可說擴大了兩極化的問題。

黃政傑建議,現行深耕計劃審查用同樣的框架和指標,應有必要研議調整爲分層、分級、分類審查方式,呼應不同學校的需求發展和建立特色,且應嘗試減少校際間的不良競爭,改促進大學的校際合作。

再者,黃政傑也說,應縮小深耕規模,但此非減少經費,而是把有成效的項目納入大學常態運作;執行良好的項目,則應納入教育部補助的年度經費,纔能有利大學常態運作。

國立暨南大學校長武東星則說,深耕計劃經費分配機制確實有改善空間,如補助增加,但容易使大學在計劃執行上疲於奔命,影響校務正常發展和自主性;再者,過度依賴計劃補助,也可能導致部分學校在策略上過於迎合指標,反而忽略自身特色甚至長遠發展。

武東星也特別呼籲,高等教育資源M型化、資源兩極化日益明顯,大學需要兼具長期視野與整體考量的高教藍圖,纔能有效引導各類型學校各展所長,避免同質化的惡性競爭。

前東吳大學校長劉源俊建議,應重整國科會和教育部組織,不要效法幅員廣大人口衆多的美國,而是應該效法土地近似臺灣的歐洲國家經驗,設立高等教育研究部與普通教育部,促進高教健全發展。且臺灣人口有限,本就不應好高騖遠,可鎖定約三所大學給予較多補助以利國際競爭,其餘大學各別發展特色即可,減少無謂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