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搞明星高教!學者轟政策失靈:年年砸錢仍看不到前景
▲學者專家認爲政府高教政策應該檢討,改變明星式高教心態,努力朝整體高教卓越發展。(圖/記者許敏溶攝)
記者許敏溶/臺北報導
政府20餘年來一直以競爭性計劃作爲帶動高教發展主軸。但學者專家今(26日)指出,政府高教政策以補助少數大學競爭世界一流爲依歸,可惜年復一年看不到高教光明前景,顯示政策到了該檢討時候,呼籲政府改變明星式高教心態,未來應朝向整體高教卓越努力,確保不同類型定位的高教卓越環境。
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今天舉行「我國高教的整體卓越如何推進」焦點座談,邀請國內學者專家與談,針對「深耕計劃對於高教困境的突破與限制、大學M型化和同質化問題的破解、大學優質定位與特色發展的促進」等議題進行討論。
臺南大學前校長黃政傑首先指出,各大學雖然對深耕計劃抱持歡迎態度,也肯定計劃的理念與目標,但執行時愛恨交織,對經費分配、覈定、撥用覈銷都有不少意見,例如缺乏高教發展藍圖、不利大學自主創新等,甚至深耕計劃推動不僅未改善大學教育資源兩極化問題,反而擴大兩極化現象。
黃政傑認爲,人才培育需要多元卓越大學,人人有權接觸公平且可及的優質高教,深耕計劃應該改善整體運作機制,強化資料和經驗分享,減少校際不良競爭,鼓勵大學校際合作,鼓勵各校自訂優質且具特色的中長程校務發展計劃,政府也應確保不同類型定位的高教卓越環境。
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董事長黃昆輝表示,高教是教育的龍頭,爲國家培育人才,也是發展知識關鍵,各國都注重高教發展,每年定期檢視與提出改進良方。教育部提出高教品質作法與具體計劃,從2018年之後,提出高教深耕計劃,雖然開始注入普惠型補助,但比重有限,高比例仍屬於高度競爭經費,以補助少數大學競爭世界一流爲依歸,可惜年復一年看不到高教光明前景,顯示政策到了該檢討時候,呼籲政府改變明星式高教心態,未來應朝向整體高教卓越努力。
暨南國際大學校長武東星認爲,高教深耕計劃從2018年啓動以來,帶動高教在教學創新、強化公共性、學校特色發展、社會責任實踐等面向的強化,特別的是在爲學費調整受限的公私立大學,提供必要支撐。但同樣也有需要關注現象,包括經費分配機制還有改善空間,過度依賴計劃型補助,恐導致部分學校忽略自身特色與長遠發展。
武東星呼籲,面對高教資源兩極化、M型化現象日益明顯,需要一個兼具長期視野與整體性考量的高教發展藍圖。在政策設計中,適度鬆綁計劃、提升經費使用彈性、強化審查透明與專業性,將是未來深耕計劃能否支持高教永續發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