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防颱灣登上美中交易的菜單

面對新的國際情勢,臺方需防美中雙方交易,各取所需,以較低成本解決臺灣問題,而臺灣並未能坐在談判桌上,可能遭受類似現在烏克蘭的處境。(美聯社)

在昨天賴清德總統與臺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共同舉行的記者會上,對於民衆最關心的「是否換取到美方的安全承諾」,賴清德引用二月時川普與日本首相石破茂發表的美日領袖聯合聲明,指臺海和平與穩定至關重要,是國際社會安全與繁榮不可或缺的要素。若賴總統想以此記者會打消民衆的強烈顧慮,可能並不足。看看烏克蘭便知道,就算烏克蘭同意提供價值幾千億美元的稀土給美國,也換不來美國具體的安全承諾。

過去川普在接受記者訪問時,都拒絕對是否阻止武力犯臺表態。川普對臺海的戰略鐘擺,似已擺到中間等待交易。兩岸應都有機會。此次臺積電宣佈加碼投資美國一千億美元,還包括在美設研發中心,但美方也並未給臺灣安全承諾。

賴政府的兩岸戰略已很清晰,即聯美拒陸,堅持兩岸互不隸屬;大陸方面則是堅持「一中原則」,兩者並無交集。但大陸統臺勢在必行,雖定調爲「和平統一」,但近年來,在臺灣去中國化的認知操作、以及堅持兩岸互不隸屬的情況下,官方交流已全面停擺,連談判的機會都沒有,遑論談「和平統一」。

在武統方面,雖然據統計,已有七十個國家承認中國對臺灣的主權,而且認爲中國有權採取「所有」手段實現統一目標。但站在大陸的角度,大規模軍事行動成本太高,且以武力對付「同胞」,對於自稱「愛好和平」的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而言,正當性不足,加上美國及其盟邦也都反對中國武統臺灣,希望以和平方式解決兩岸問題,因此武統應是儘量避免的最後選項。

近年來中國海軍日強,且現代化武器已具突圍能力,第一島鏈的重要性已降低,臺灣的戰略地位重要性也受影響,而川普崇尙現實主義、美國優先及利益交易,並未強調自由民主價值,對民主聯盟也無興趣,此與賴總統的「和平四大支柱行動方案」並不契合。目前美中正在博弈,如中國能提供美國大於其能從臺灣取得的利益,或許有可能達成交易。

目前美國已難遏制中國,而需中國配合及合作項目日增,臺方需防美中雙方交易,各取所需,以較低成本解決臺灣問題,而臺灣並未能坐在談判桌上,可能遭受類似現在烏克蘭的處境。

面對新的國際情勢,改善兩岸關係絕不可免,賴政府不宜只有「倚美抗中」一招,應保持彈性靈活的策略,提高戰略自主,爲臺灣人民尋求最大的利益及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