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宅租金分級的贏家與邊緣人

內政部近日公佈最新的社會住宅租金分級收費草案,依住戶收入劃分四級,並分臺北市、新北市及其他地區三類,租金上限介於市價三至九折不等。低收入與中低收入戶在臺北市可享三折租金,新北市爲三點五折,其他地區爲四折;其餘級距則約爲六至九折。另規定每三年檢討一次,漲幅不得超過該地區最低生活費增幅,現有承租戶於租約期滿後才改依新制計租。

政府強調,此舉旨在降低居住負擔,並依國際「租金不超過收入三成」標準設計,期讓不同收入層都能負擔得起。弱勢戶可享三至五折租金,大幅低於市價。然而,公平性仍受質疑。垂直公平上,「邊緣戶」與低薪青年可能因未達弱勢資格而租金負擔偏高;水平公平則在於高房價地區即使打折後,租金仍相對沉重。

執行層面需跨部門與嚴謹資格審查,但目前所得資料有限,恐難杜絕「假窮人」。納入資產審查與地方社會局認定,或爲精準補貼關鍵。短期對租屋市場影響有限,因社宅供給佔比低;中長期若百萬戶計劃推進,或可抑制租金漲幅並提升市場透明度。

新制恐出現「福利懸崖」、資源分配不均及財務永續性問題,且須防範轉租牟利等違規。專家建議提高審查精準度、設計平滑級距過渡、制度化租金調整程序並強化資訊公開,並同步擴大社宅供給與租金補貼覆蓋,方能真正落實居住正義。

此新制是追求公平效率的積極嘗試,關鍵在執行細節與監管力度,唯有制度精密透明,才能讓社宅成爲減輕居住負擔的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