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雙十國慶前夕給賴總統的建言

旺報社評

自賴總統去年5月就任以來,臺灣內外部情勢都發生劇烈變化,但賴政府在法理上藉「新兩國論」、文化上藉「去中國」推動務實臺獨路線,兩岸關係進一步惡化,內部更與兩個在野黨激烈對抗,對國民黨立委發動全面性大罷免,最後不但以大失敗告終,賴總統個人、卓內閣與民進黨支持度全部跌入谷底。

說服與共識 解當前之危

民進黨危機時刻,前總統蔡英文宣佈「想想論壇」恢復運作,並意有所指表示,「當世界越來越複雜,當政治越來越紛擾」,應該「用政策來嘗試說服、用共識來化解政治」。「複雜與紛擾」、「說服與共識」,應是蔡英文對臺灣內外情勢的定調與解方。

蔡前總統主張以「說服與共識」解當前之危,恰與旺中媒體集團多年來一以貫之倡議的「共識」不謀而合,我們主張朝野合作形成「臺灣大共識」,再據以和大陸形成「兩岸新共識」、「兩岸永久和平共識」,讓臺海穩定、兩岸攜手振興中華文化,讓中華民族再偉大。

蔡前總統說得對,說服與共識是因果關係,有說服纔會有共識,而共識需靠說服達成。一年多來賴政府搞到烽煙四起,正是因爲拒絕說服或不善說服,結果兩岸沒有共識、朝野沒有共識、美臺之間也尚未達成共識,情勢自然愈來愈亂。

共識不是同溫層內一小羣人自嗨。共識必須跨出既有的光譜和舒適圈,與立場不同、背景迥異的羣體,透過理性溝通來達成。社羣網路時代民粹當道,政治人物以挑起爭議與對立,「我羣」對抗「他羣」,可以獲得選票,川普(MAGA派)崛起的美國、「青鳥」當道的臺灣,皆同此理,已很少人主張謀求「共識」解決政治問題。

以兩岸關係而言,九二共識曾經是兩岸關係的壓艙石,但自2014年太陽花運動掀起反中浪潮後,已失去共識的意義,但大陸仍然把它當「經」來「念」,最多隻有立場宣示的意義。更需要擔憂的是,「和平」與「交流」原是兩岸最大公約數,如今也出現「去共識化」傾向。和平發展被演繹爲「侵略」,進而與備戰掛鉤,交流則充斥「統戰滲透」的懷疑,維護國安成爲「反交流」的藉口。

朝野先合作 臺灣大共識

事實上,蔡英文8年任內,在與大陸謀求共識上「雖無建樹、但有努力」,前期可圈可點,後期走向歧途。在內政面向,蔡政府延攬非綠背景的財經、國安人士參與決策,與當今「小圈子」決策連民進黨內都看不下去,形成鮮明的對比。不過,由於蔡英文8年,民進黨掌握國會多數,過慣了全面執政的好日子,也是今天民進黨如此傲慢蠻橫、罔顧民意的源頭。

蔡英文曾經有意透過「九二共同認知」拉近與北京的距離,首任內兩岸民間、經貿交流保持平穩,第二任期受香港事件與美國反中影響,開始用「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區隔兩岸政治關係,但即便如此,並未改變以「中華民國憲法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作爲兩岸關係的核心論述與法理基礎,直到賴政府上任後才逐漸淡化。

朝野和諧、兩岸和平,當然需要以共識爲基礎,但共識是經過充分討論、妥協取捨所獲得的普遍認同,不可能如過去由菁英閉門拍板後,指望民衆跟着支持。共識不是賴總統一人、賴系一個派系、民進黨一個黨、臺灣一個地方說了算,而是一層層的「最大公約數」累積,要達成「大共識」,要先有「小共識」,自下而上找到共同點、擱置分歧點。

對於兩岸關係的大共識,賴總統首先要真誠與全體國人對話,凝聚黨內共識與臺澎金馬共識,只有這樣臺灣才能以團結的力量、衆人的智慧與大陸官方及民間全面溝通,達成屬於這個時代、着眼於下個世代的兩岸大共識。蔡前總統「說服與共識」的鍼砭,也是我們對賴總統國慶演說的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