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賴總統國慶演說不想也不敢說的

旺報社評

賴總統第二次雙十國慶演說着墨國防外交、經濟民生等內政問題,未出現兩國互不隸屬,也未重申以「國安17條」反統戰、反滲透等語句,應有緩和兩岸緊張關係之意。遺憾的是,114年的中華民國曆史脈絡消失了,也未見任何有益兩岸交流的主張,國防外交論述仍受「抗中」意識的捆綁。

共情兩岸歷史記憶

不過,這篇國慶演說在兩個方面還是有一些新意。首先,賴總統談及「回顧二戰期間,我們都經歷戰爭的苦難,被侵略的傷痛,應該汲取教訓,絕不能讓歷史悲劇重演」,這是他首次以「被侵略」的角色定位臺灣,也是第一次以「我們」勾勒二戰兩岸共同的歷史記憶,這與過去民進黨在談及兩岸關係「你是你,我是我,你我無關」的割裂式論述,有所區別。

其次,賴總統以「臺灣加油!中華民國加油!中華民國臺灣加油!」收尾,而不是重複曾引起高度爭議的「臺灣、中華民國、中華民國臺灣都是我們國家」的說法,可以看出迴避國家認同爭議、避免刺激對岸與藍營的考量。不過,臺灣人在中華認同上具有強烈共識,卻是賴總統不想說也不敢說的。美麗島電子報最新民調顯示,7成臺灣人認同自己是中華民族一份子,即便是民進黨支持者對中華民族認同也超過5成。

換言之,賴總統若能正視歷史、現實、民意,站在中華民國元首的高度,既然以「我們」的共情關係,強調兩岸二戰對抗侵略者的歷史記憶,何不進一步表示「我們都是中華民族」?明確兩岸一個民族的關係,當能緩和兩岸緊張,挽救跌入冰點的兩岸互信,也能迴應臺灣多數民衆對兩岸和平的期盼。

兩岸是政權和制度之爭,不存在民族問題。歷經民進黨連續執政10年,臺灣社會的中華認同仍然佔據絕對主流,可帶來兩點深思:第一,「臺灣人vs中國人」是刻意操作的產物,兩岸都不要陷入其中,尤其是大陸沒必要隨民進黨論述起舞,誤以爲「臺灣已經沒有中國人認同」;第二,在世代自然交替的背景下,臺灣社會高達7成的中華民族認同10年來並未降低,說明「天然獨」是僞命題,大陸要對臺灣年輕人有信心。

開啓兩岸政治對話

兩岸還是要務實面對政治分歧問題,解開歷史心結,謀求永續和平之道。美麗島電子報民調同樣顯示,中華民國認同在臺灣超過9成,中華人民共和國認同只有6%,足以說明以中華民族作爲兩岸和平的最大公約數,求同存異,逐步緩和軍事敵對、累積政治互信,再透過持續的交流化解既有矛盾,是可行的實踐路徑。關鍵在於,上述路徑還是有賴於制度化的保證,這就不得不令人思考和平協議的必要性。

兩岸和平協議在今天的臺灣,已淪爲「投降協議」的代名詞,讓人避之唯恐不及,大陸這些年對和平協議也不再熱衷,事實上,這仍然是最好的解方。首先,和平協議是1990年代由美國專家、臺灣政界最早提出,藍綠都曾有過類似的主張,2005年寫入「連胡公報」成爲國共兩岸願景,馬政府時期大陸曾力推和平協議,但民意阻力與美國壓力令其束之高閣。

時過境遷。大陸雖掌握臺海軍事優勢,但「武統」並非優先選項,心靈契合式統一的目標並未放棄。多年來臺海兵兇戰危的陰影下,和平已成爲臺灣主流民意。更重要的是,2.0版的川普熱衷促成和平,就任後積極促和俄烏與以哈,希望結束俄烏與以巴兩場戰爭,臺海是全球戰略熱點,川普希望和中國大陸交易,臺灣可能成爲美國的籌碼。

有人以「戰略自信」定調賴總統國慶演說,未免自我感覺良好。真正的戰略自信是收放自如,而非僵硬固守,更不是誤判情勢的「戰略自負」。賴總統以「我們」連結兩岸歷史值得鼓勵。在國際社會樂見下,以「中華民族」最大共識尋求和大陸對話、達成和平共識,纔是爲民主、和平、繁榮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