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擴大內需市場 中國國力大躍升
旺報社評
國際貨幣基金(IMF)上調大陸今年經濟成長率0.8個百分點,從原本4%調升至4.8%,接近5%大陸官方目標。調幅之大不僅超出市場預期,更高居全球主要經濟體之冠,更比新興市場與開發中國家平均數多0.2%,足見大陸經濟的底氣。
預估經濟成長 全球之冠
不過,川普關稅的不確定性,如芒刺在背威脅着大陸及全球經濟。中美貿易談判雖呈現緩和跡象,關稅暫緩期可望再延3個月,但中美戰略競爭基本態勢下。很難就經貿議題達成全面共識,關稅暫緩期結束,很可能迎來相對高的稅率,勢必衝擊出口並壓低經濟成長率。
爲規避關稅而出現的提前出貨潮,對上半年大陸經濟貢獻良多。根據大陸國家統計局統計,上半年出口年成長7.2%,來到13兆人民幣,扣掉進口,淨出口對經濟成長貢獻率高達31.2%,過去10年(2015~2024)平均8.7%,差距極爲顯著,足以證明大陸上半年成長 5.3%的超預期表現,出口發揮關鍵作用。
進口則差強人意,今年上半年進口總額8.8兆人民幣,較去年同期萎縮2.7%,6個月中有5個月呈現衰退。進口表現不佳,一部分是因爲房市低迷拖累消費信心,連帶壓縮進口需求;另一部分是中美貿易戰加速大陸進口替代腳步,自然削弱進口。不管原因爲何,背後透露的是大陸內需市場疲軟不振。
內需市場兩大指標:消費與投資,自疫情之後,表現持續低迷。以年度數字來看,若將2020年疫情發生當年作爲分水嶺,可以發現疫情前10年,大陸消費(以社會消費品零售銷售衡量)及投資(以固定資產投資衡量)年均成長率,分別爲12.3%及12.1%,疫情後5年,這兩個數字直墜至3.6%,可見一斑。
更不用說,代表景氣未來走向的消費者信心指數,已連續38個月落在景氣悲觀的100以下,顯示內需市場動能不易翻轉向上。當企業或民衆對未來景氣有疑慮,投資及消費決策就會相對保守,無形中壓抑內需表現。站在政府角度,這意味自去年924新政以來,一系列刺激內需措施仍有不足,還有加大資源投入力度與政策開放空間。
擴大中產階級 拉動消費
央視報導,截至7月底爲止,去年推出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兩新政策」,已有效提升消費品及裝備製造業的投資,帶動相關商品銷售額超過3兆人民幣,受惠民衆達4.3億人次以上,就是很好例證。如果沒有這些刺激措施,大陸內需市場表現恐將更爲低迷。
面對內外交逼的壓力,大陸經濟朝內需轉型已是不可逆的趨勢。轉型至少有兩大立即可見的好處。一方面可加速進口替代,緩解供應鏈移轉衝擊;另一方面,也有助擴大內需市場動能,增加未來中美貿易談判籌碼。正如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所說,美中經濟有機會達成再平衡,但前提是大陸不能輸出過剩產能,而應轉向支持國內消費者及內需市場。這不只有助大陸經濟發展,也可改善全球貿易失衡問題。
貝森特的期待與當前大陸經濟發展路徑不謀而合,那麼,北京何不思考,把內需市場再放大一些。譬如,以新換舊概念從商品消費擴大到服務消費,或是將品項從消費品擴展到必需品,讓更多中低收入階層民衆,也能享受到政策的好處。也可以從機制面改革着手,放寬民營企業的經營限制,讓民企效率得以充分發揮,進而培育更多中產階級。
中產階級消費力不可輕忽,中產階級愈多,貧富差距愈小,對拉擡消費動能有事半功倍之效,大陸產業往高附加價值轉移已有顯著成效,若能讓中產羣體擴大,帶動消費活力,國力必將再次大幅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