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大陸半導體超車美國需更努力

旺報社評

全球經濟與金融市場持續震盪,除關稅與匯率大戰外,半導體圈兩件大事值得關注。一是華爲在深圳大興土木,陸續完工3座廠房,並首度嘗試自行製造7奈米高階晶片,藉以替代輝達、臺積電及SK海力士等晶片大廠的先進技術,同時加速中國晶片自主化進程。另一是大陸中科院前艾司摩爾專家林楠的團隊成功推進極紫外光(EUV)光刻技術,爲大陸半導體產業敲開7奈米以下先進製程大門,打破西方壟斷及獨佔局面。

卡脖子 自主推進技術

這兩件標誌大陸半導體產業大步邁前的事件,並非獨立事件,而是美國卡科技發展脖子的迴應。美國持續擴增對中出口管制「實體清單」,禁止先進製程晶片及設備輸往大陸,甚至相對低階或性能較低晶片,近來也被嚴格限制。輝達專爲大陸設計製造的降規版AI晶片H20,原不在美國禁止出口清單中,如今需取得美國商務部許可才能銷往大陸,形同禁售。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警告,對大陸AI 晶片出口限制,不僅無助美國擴大科技領導地位,反而可能助長華爲這類大陸科技巨頭崛起。他呼籲川普政府透過技術擴散提升美國本土企業競爭力,黃仁勳的擔憂不是沒有道理。路透報導指出,隨着H20晶片禁令發佈,華爲自主研發的升騰910C AI晶片,已成爲大陸AI開發者在大型語言模型及雲端運算等領域的首選,恐將蠶食輝達在大陸市佔率。

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國強力打壓與封鎖下,不只華爲這類科技巨頭,近年來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的新創獨角獸,如有「中國輝達」之稱的寒武紀,或在「2025中國國際半導體展」嶄露頭角的半導體設備商新凱來,都在加速突圍,推進大陸半導體國產替代進程。

以寒武紀爲例,2022年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但沒有倒下,反而在倒逼改革壓力下,持續加大研發投入,近三年研發費用佔營收比達152%,今年終於開花結果。第一季營收11.11億人民幣,較去年同期暴增42.3倍,淨利潤達3.55億人民幣,出現首次季度獲利。

禁售令 反助大陸崛起

依據經濟學理論,管制要奏效,產品需具不可替代性;一旦產品可以替代,管制就不會有用。好比價格管制,如果把價格上限(下限)設定在均衡價格之上(之下),基本上就跟沒有管制一樣。美國對大陸科技制裁短期效果或許顯著,但隨着大陸以舉國之力突圍,科技的創新,替代性產品不斷出現,未來孰勝孰敗恐在未定之天。

另一方面,輝達黃仁勳的危機意識說明一件事:隨着中美對抗升溫,美國半導體企業處境可能陷入困境,若不配合川普政策,將面臨算帳風險;若配合川普政策卻可能自斷生路,未來企業營運與獲利將大受影響,連帶也會削弱長期競爭力。

不過,美國技術底蘊深厚,尤其半導體的創新研發與晶片設計領域仍執世界之牛耳,陸企在中低階晶片製造上漸漸追上,甚至站上領先羣,但彎道超車美國絕非一蹴可幾。華爲、寒武紀與新凱來的崛起,證明中國不會下跪,但不代表技術追上美國。

對大陸政府而言,關鍵的挑戰是如何實現半導體供應鏈國產化,提升晶片自主率。技術擴散需向下紮根,還得遍地開花,這是大陸半導體發展的短板。半導體研究機構TechInsights統計,2023年大陸半導體自主率23.3%,2027年預計成長至26.6%,離中共設定的70%政策目標,仍有不小的距離。

面對美國科技圍堵,大陸已成功跨出第一步。只要堅定向前行,撥雲見日只是早晚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