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看大陸經濟 不能戴有色眼鏡
旺報社評
大陸經濟究竟是好還壞,因《人民日報》連刊8篇高唱「中國經濟健康、制度優越」的專文,再度掀起論戰。以《經濟學人》爲代表的西方媒體,不改一貫看衰中國經濟的立場,認爲大陸面臨消費疲弱、產能過剩、房市低迷及通縮陰影等多重挑戰,前景堪慮,官媒卻無視嚴峻的現實,自詡「制度優越、體質健康」,只是吹哨壯膽。
中國經濟健康 專家背書
回顧過往,這類看衰大陸經濟的聲音從未少過,但北京鮮少爭辯,而是以實際行動及具體成績,證明大陸獨特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是可持續的發展模式。若細讀這8篇文章,可以瞭解文中所列舉的數據,足以證明大陸經濟長期穩定並非虛言。
譬如GDP,近年大陸GDP成長力道雖略緩,但從2012年至2024年,由54兆人民幣成長到近135兆,年均成長6%,同期全球年均增速3.1%,大陸高出約兩倍。大陸爲因應內外在環境的快速變化,加快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全力提升內需消費潛力並朝向科技創新發展。2024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來到48兆人民幣,位居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消費規模則僅次於美國。
在科技創新部分,除培育科學、技術、工程及數學(STEM)專業人才超過500萬人外,2025年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從2012年第34名大幅躍升至第10名。2024年國際專利申請數量突破7萬件,高居世界第一,比位居第二、三的美、日兩國分別高出30%及45%。
數據證明大陸經濟體制有其優勢,尤其龐大人口帶來的內需市場、政府政策能夠與時俱進。這些年面對全球AI化浪潮與科技創新趨勢,北京緊緊抓住產業脈動、積極投入與佈局。2024年研發經費支出比肩歐美先進國家,達3.6兆人民幣的OECD國家平均水準。
上述事實說明大陸經濟發展走在正確的道路上,面對逆風,不管是房市低迷或消費疲軟,可能拖累短期成長的步伐,但大陸計劃經濟體制是跑馬拉松,把時間拉長,房市低迷、消費疲軟都將是小漣漪,不會改變成長軌跡與趨勢。
十五五規劃 端更多牛肉
剛出爐的諾貝爾經濟學獎3位得主,闡明科學、創新、研發、技術與經濟成長關係密不可分,其中阿吉翁(Philippe Aghion)與豪伊特(Peter Howitt)提出的「創造性破壞」,強調創新行爲與技術競爭在推動經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大陸電動車崛起、AI彎道超車、機器人產業的領先優勢,都是最好的實踐與印證,3位諾貝爾經濟學獎最新得主,爲大陸經濟成長提供強而有力的支持論述。
經濟成長從來不是理所當然的事,需要市場誘因,也需要人爲力量引導,如政府或企業資源的投入與挹注。誘因愈強,投入資源愈多,經濟愈有機會加快成長。過去40多年來成功經濟改革經驗,已經說明大陸這套經濟模式有其成效。現今在這個基礎上,北京進一步融入科技與創新元素,同時結合全球數一數二的人口與市場規模,足以讓人對大陸經濟成長增添信心與期待。
這不是說大陸經濟將永保安康、成長毫無阻礙,但可以看到北京在轉型關鍵時刻,正積極做出改變,也願意正視問題提出解決之道。改變的背後是風險,報酬與風險並非完全等價,可能要付出與代價不成比例的成本。特別是面對美國關稅壓力之際,仍堅持改革開放道路,這也代表大陸對經濟底氣的自信。
戴上有色眼鏡,怎麼看都會偏頗。唱衰大陸經濟多出於主觀,不肯接受大陸40多年來經濟改革的成效,也不想了解大陸經濟邏輯與西方體制的不同,甚至不相信大陸的政策規劃與統計數據,那麼,對大陸經濟發展預言一再摃龜就不奇怪了。
值此十五五規劃發佈前夕,北京在重要經濟政策上,已做出宣示並揭露方向,也準備端出更多牛肉,但不信者恆不信,其實無須多加爭辯,對大陸而言,堅持對的方向堅定走下去,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