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海外購電何必捨近求遠
旺報社評
經濟部長郭智輝去年10月提出到菲律賓發展綠電,由海底電纜或電池船運送回臺的構想,經過將近半年的評估後,認爲技術可行但成本偏高,短期內沒有實現的可能性。
電網儲能不足 互聯成關鍵
綠電利於減碳,人類面臨愈來愈嚴重的全球暖化與極端氣候威脅,綠電是未來的趨勢,但陽光、風與水有間歇性和不確定性的問題,因而供應欠穩定。德國是歐洲風電增速最快的國家,今年3月德國風速異常下降,比一年前降低12%,今年前4個月德國風力發電量同比下降超過3成,「風荒」迫使歐洲多國提高傳統能源發電量。
除了供應的波動,大量綠電接入電網還會對電網的穩定性帶來影響。風能和太陽能使用電子設備併網,沒有燃氣、燃煤、核能這類傳統發電機組的機械慣性,難以穩定電網頻率。在綠能比例高的電網中,若無足夠備用電源、儲能系統和先進調度技術支撐,發電量與負載需求一旦失衡,就可能導致局部或大規模停電,甚至損壞電網設備。今年4月西班牙和葡萄牙大停電,就被認爲與伊比利亞半島綠電佔比高但與歐洲電網連結不足有關。
綠電是全球共識,但如何維持綠電的穩定供應和電網的平穩是個難題。歐盟研究顯示,隨着綠電佔比的提高,電力系統靈活性的需求會顯著上升。要提高電力系統的靈活性,儲能和電網互聯是兩大核心。去年的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9)啓動三大能源倡議,其中包括建設儲能系統、大量新增或翻新電網、構建綠色能源區域與廊道等。
臺灣在2050淨零排放路徑中,納入對電網和儲能的規畫。依據經濟部資訊,目前電網端儲能已達到2025年1GW的目標。在綠電佔比約15%情況下,或許還夠用,但隨着綠電的增加,儲能的需求會大幅提升。臺灣土地不足,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連續5年不達標,有這麼多土地建儲能設施嗎?
臺灣屬於封閉型電網系統,與其他地方的電網沒有連結。爲兼顧淨零排放與穩定的供電需建立區域電網,也就是經高壓輸電線與其他國家或地區的電力系統互聯。區域電網可以促進各地電力供需的平衡,提高電網的彈性與價格均衡。
兩岸共建電網 解高價難題
中國大陸、歐洲、東協各國都積極發展區域電網,郭智輝部長也有「菲律賓種綠電運回臺灣」的構想,可惜成本過高,暫難實現。但換一個角度思考,發展區域電網何必捨近求遠?
早在2019年兩岸電力專家就討論過,金門、馬祖與福建電力聯網的方案,認爲可以用成熟的柔性直流輸電技術,通過海底電纜聯網送電到金馬,2023年陸方表示,閩南淺灘適宜發展海上風電,具備向臺灣大規模輸送綠電的條件。但「通電」並非金馬地方政府權責,只能停留在規畫階段。
大陸綠電規模多年全球第一,光電、風電技術全球領先,在規模與技術兩大優勢下,綠電發電成本持續下探。大陸綠電價格各地不一,以價格較高的廣東、江蘇爲例,每度約新臺幣1.6元,廣西、新疆等西部地區價格較低。臺電2023年再生能源躉購成本每度約5.2到5.31元,成本遠高於大陸。
就技術面而言,兩岸建設區域電網並不困難,臺灣海峽最深處不過千餘公尺,連結大陸與臺灣的海峽光纜1號,中段僅210公里。從菲律賓到臺灣的海底電纜則需跨越深達3000公尺的呂宋海峽,需使用成本更高的深海鋪設技術,鋪設距離也遠超海峽光纜1號。依照經濟部的估算,從菲律賓船運成本每度約5.5元,若從福建輸送,即使加上臺電輸配電成本,每度售價可壓在4元內,遠低於菲律賓種電運回臺灣的價格。
臺灣缺電,電價又高,放着又近又便宜的大陸綠電不用,非常可惜。前金門縣縣長楊鎮浯曾質疑:行政院爲求金臺電價一致,每年需撥補18到20億元差額,若與大陸通電,省下預算用於金門建設豈不更好?此事雖已過了6年,這個問題仍值得好好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