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家港資券商密集衝刺美股,因何捨近求遠?

財聯社8月10日訊(記者 趙昕睿)在近期赴美上市的企業隊列中,出現多家港資券商的身影,據不完全統計,近期已有4家港資券商相繼啓動赴美上市流程,密集程度引發業內關注。

具體來看,近期計劃赴美上市的港資券商分別是以下4家:

在今年赴美上市企業中,納斯達克已穩佔核心陣地。此次3家香港券商集體選擇登陸納斯達克,不僅是順應這一市場潮流,參考以往經驗,香港券商對納斯達克的青睞也早有先例,包括在今年相繼完成在美上市的均富融資和華通金融,以及2023年掛牌的華贏控股、一盈證券,一系列的“出海”動作,讓納斯達克正逐漸成爲港資券商試水全球市場的 “試驗田”。

綜合業內人士分析,對於港資券商密集奔赴美股的動因,核心考量因素包括上市標準及估值水平。其中,估值差異是吸引企業赴美上市的重要原因。相較於部分市場對盈利指標的嚴格要求,美股投資者更看重企業的創新能力與成長潛力,即便企業尚未實現盈利,只要具備清晰的商業模式和良好的發展前景,仍可能獲得較高估值。

從戰略層面分析,港資券商的 “出海” 更像是一場主動 “突圍”。當前,全球經濟環境複雜多變,港資券商面臨宏觀經濟波動、政策法規調整及市場競爭加劇等多重壓力,業務規模與盈利模式均受到不同程度擠壓。通過赴美上市補充資本金,不僅能爲業務拓展提供資金支撐,提升市場競爭力,更能借助國際資本市場的曝光度提升品牌全球影響力,爲後續國際化佈局鋪路。

除芒果金融外,其餘3家以 IPO 方式衝刺美股的港資券商,在業務佈局與資質儲備上亦有三大看點值得關注。

看點一:三家港資券商均以現有牌照爲基礎,通過募資或加碼特定領域,或積極拓展海外資質,展現出清晰的差異化發展路徑。

思博控股:手握4張牌照,押注資管業務升級

作爲一家以香港子公司 StormHarbour HK爲運營主體的券商,思博控股的業務根基建立在四張受規管牌照之上。

業務資質方面,香港子公司目前已手握 4 張受規管活動業務牌照,分別是第 1 類(證券交易)、第 4 類(就證券提供諮詢)、第 6 類(就機構融資提供諮詢)、第 9 類(提供資產管理)牌照。目前,公司收入主要來自介紹經紀商相關的服務費用與佣金,而資產管理已成爲戰略發力點,聚焦固定收益基金、股票基金及私募股權基金,按管理資產規模的 1.0%-2.0% 收取年度管理費。

從700萬美元募資的分配方案來看,資管業務的擴張被置於優先地位:39% 的資金將用於開發新基金以豐富產品線,16% 投向品牌推廣與銷售團隊擴容,其餘資金則分別用於償還貸款(22%)及一般運營(23%)。

浤博資本:2張牌照創造頭部效應,深耕企業融資賽道

浤博資本通過香港子公司彩虹資本開展業務,主要在香港提供企業融資服務。從業務資質來看,從2020到2021年,先後獲得從事第6類(就企業融資提供意見)、第1類(證券交易)受規管活動2張牌照。雖然僅持有2張牌照,但彩虹資本主業躋身行業前列,從2022年至2024年,在香港企業融資服務交易數量上連續三年穩居前五,展現出強大的牌照價值轉化能力。

本次募資將圍繞5大方向展開,一是加強企業財務諮詢業務,二是擴大財務顧問業務,爲具備赴美上市意願的客戶提供服務,三是爲香港上市公司提供增值服務增加新收入來源,四是用於開發自動化金融科技工具,協助企業財務諮詢服務,五是用於一般公司用途。

貝塔金融:已申請9號牌照,同時募資申請海外多地經紀牌照

貝塔金融擁有兩家全資子公司,其中一家直屬子公司Beta HK目前持有第1類(證券交易)、第4類(就證券提供意見)受規管活動牌照,同時已提交第 9 類(資產管理)牌照申請,用於開展與資產管理相關的受規管活動,意在補齊業務拼圖。

更值得關注的是,公司將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場,計劃將 20% 的募資用於申請美國及東南亞(馬來西亞、泰國、越南)的經紀牌照。其餘資金則分別投入在線交易平臺升級(50%)與運營支持(30%)。

這種 “香港資質打底 + 跨境牌照擴張” 的策略,預示着其未來將構建覆蓋多市場的經紀服務網絡,與其他券商形成顯著差異化競爭。

看點二:三家港資券商均有“新興成長型公司”加持,享受相關政策優惠

從財務表現來看,此次衝刺美股的三家港資券商呈現出典型的成長型企業特徵,其中兩家在報告期內經歷了從虧損到盈利的轉折。

財務數據顯示,思博控股2023年至 2024 年的收入分別爲 275.7 萬美元、689.9 萬美元,對應的淨利潤分別爲 - 66.8 萬美元、129.2 萬美元。

貝塔金融從2023年至2025年6月,收入分別爲12.52萬、234.84萬和151.84萬美元,相應的淨利潤分別爲-51.39萬、104.49萬和30.21萬美元。

浤博資本的表現相對亮眼,2023年至2024年,公司收入分別爲1541.39萬、2349.04萬港元,相應的淨利潤分別爲753.84萬、1277.26萬港元。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美股常規上市要求,企業通常需提供最近 3 年經審計的財務報表,但上述部分券商僅披露2年的財務報表,而這一“特例”則源於其符合美國《JOBS 法案》中“新興成長型公司”的定義,因上一財年總收入不足12.35億美元,企業得以享受財務報表披露年限縮短、公開報告要求減少等政策優惠,爲公司快速登陸資本市場創造了有利條件。

看點三:錨定 ESG 賽道,搶佔可持續金融先機

在全球可持續發展浪潮下,上述券商中,有2家港資券商均將 ESG(環境、社會及治理)作爲重要戰略發力點。據相關諮詢公司報告預測,香港 ESG 諮詢服務市場規模將從 2024 年的 2.221 億港元增長至 2028 年的 3.059 億港元,展現出廣闊的增長空間。

面對這一藍海市場,有的將 ESG 因子納入核心投資策略,推出以 ESG 爲主題的創新金融產品及相關對衝基金,滿足投資者對可持續投資的需求;另有券商則將 ESG 服務延伸至企業端,爲上市公司提供 ESG 報告編制等增值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