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政治力驅動半導體產業分久必合

政治化因素使然,半導體產業鏈趨於整合的趨勢看起來勢不可擋。圖/本報資料照片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句話,在半導體產業上常被拿來討論,晶片產業鏈上中下游分合動態,從聯華電子分拆成多家公司、臺積電的代工模式帶動半導體企業興起,上述模式加上竹科的支撐,成就現在的矽盾概念,但也因爲政治化因素使然,產業鏈趨於整合的趨勢看起來勢不可擋,矽盾之外,恐需要找新的概念來捍衛主權。

雖說「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近年論及半導體產業鏈的整合,幾乎都提及「分久必合」的方向。從十多年中國大陸企業的整並風潮,再到近年臺積電爲持續升級製程突破物理限制、不斷加碼在先進封裝領域的投入,海外半導體封測重鎮之一的馬來西亞,也不斷向中上游資源擴充。

少數「合久必分」案例則出現在美國,例如超微半導體分拆,但格芯數次調整產能方向後,目前反而向上更多收購晶片IP公司,英特爾則持續討論要不要放棄製造計劃或是分拆等議題。不過,就當前而言,受到政治因素介入,全球半導體產業鏈看似不可避免得走向垂直整合。

美國總統川普伸手進入半導體產業,晶片關稅、高階GPU出口大陸抽成稅、美國製造以及最新提出的入股等作法,均牽連全半導體產業佈局。此前川普抨擊英特爾執行長陳立武應下臺時,外界最關注的兩原因,分別是與大陸業務關係和有意放棄製造業務,如今傳出美政府可能入股英特爾,至少確定英特爾將維持晶圓加工業務,後續可以注意的是在政治因素介入下,美國大企業會否更積極向英特爾下單。

整併產業鏈的概念,從公司集團內部衍生至各國家,由於半導體中游業者的稀缺性,加上近年地緣政治甚至公衛的極度不穩定性、以及對於就業機會的夯實(甚至是因對AI對潛在就業機會的衝擊),美國、歐洲、日本等國積極攏絡產能,在可控制的境內範圍,整合出半導體上中下游的資源。馬來西亞面對川普的關稅百分百,爲數不多的一條路就是加速掌握上游自主權,而日本半導體國家隊Rapidus與在當中佔C位的東京威力科創,近期所發生的事件,讓外界更對政府於半導體產業的涉入程度提高警覺。

從上述的趨勢來看,以下幾個潛在的可能值得探討。首先,基於AI、太空甚至車用與機器人需求,晶片仍是重要資源儲備,在這波各國整並半導體產鏈中,臺灣雖原本內部就有完善產業鏈,但隨着臺美對等關稅談判大致方向,勢必會發生高科技業者擴大赴美投資、加強AI合作,來降低對等關稅稅率,如此一來,一方面資源向外轉移,二方面產業鏈完善的獨特性逐漸減弱,來自於政治的矽盾概念,也受政治因素影響而削弱,找出新概念捍衛主權是個課題。

二是IDM公司會否崛起,以及分工模式下是否要擔心破壞式創新。英特爾有美國政府馳援,三星近期因美廠進度快於臺積電引來外界矚目,並斬獲特斯拉、蘋果的晶片製造夥伴地位,川普明顯展現對產業界強勢的作風,是否具有美國血統、能否更快在美生產先進產能,恐纔是設計公司下單考量。另一方面,臺積電雖涉足先進封裝,但代工神主牌把擺在那裡,註定不會讓其持續向上垂直整合,在政治激起的整合浪潮中,新的不確定性因素如何危及臺積霸權,值得思考。

最後要提的是,手機等原本終端主要產品的量能與增長速度,均持續縮水中,加上半導體設備支出報憂,雖然各界仍對AI趨之若鶩,但AI、機器人等仍高度屬於概念程度的需求,能否銜接住當前的擴產潮也值得持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