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半導體獨強 政府應培養傳產人才
中國時報社論
校園徵才就業博覽會於8日展開,隨着人工智慧的風行,半導體業自然有着磁吸效應,相形之下,傳統產業比較難獲學子們的青睞,然而人才過度集中於半導體業,以致傳產人才斷層,對臺灣終究是有害的。
產業失衡 貧富差距擴大
半導體業對人才的磁吸效應究竟有多大?依主計總處的資料,2023年製造業總共僱用了33.8萬個碩博士,其中有14.4萬受僱於半導體所屬的電子零組件業,約佔43%,20年前這個比率才32%,這說明半導體業的磁吸效應愈來愈強,不久也許就會升破5成。一個行業囊括了製造業裡逾半的碩博士,是否過多了,是否排擠了其他產業的需求,不言自明。
從個體經濟而言,半導體業吸引這麼多人才,創造可觀的產值,自然是好事,但若從總體經濟而言,任其失衡下去,卻是隱憂重重。何以這麼說?因爲半導體雖有人才的磁吸效應,對出口也貢獻良多,然而其所創造的就業機會只佔製造業2成,佔全體產業的就業機會更只有7%而已。
這會導致什麼結果?會導致貧富差距擴大,消費動能下滑,去年有7成的人領不到平均薪資,反映的就是這個情況。須知,經濟成長除了仰賴出口,也仰賴民間消費,在多數人處於工作貧窮的情況下,家庭消費自然會緊縮,家庭消費緊縮,經濟還好得起來嗎?
半導體業與傳產的薪資差距有多大?依主計總處的估計,2024年半導體所屬的電子零組件業平均年薪122萬元,高居製造業第一,而傳統產業如汽車業62萬、機械業58萬、塑膠製品業57萬、紡織業53萬、傢俱製造業44萬,皆與半導體業有很大的差距。10年前民間消費佔GDP仍高達53%,今年估計將落至46%,不用等5年、10年,如今消費的疲態已經浮現,這是一個警訊。凱因斯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裡曾說:「消費,乃是所有經濟活動的唯一終極目的。」這說明只要消費不振,經濟就不可能有好的表現,是十分嚴重的問題。
從民間消費佔比下滑如此之快,說明半導體獨強,傳產疲睏的產業失衡問題已轉爲總體經濟問題,改善傳統產業已迫在眉睫,而改善之道就在於人才。長期以來,傳統產業一直憂心人才斷層而致力於人才培養,例如上銀這家企業定期會選拔優秀學生,帶他們參訪東京國際工具機展覽,讓學子們從參訪中學習,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然而,近年來整個大環境對傳統產業是不利的,除了企業努力留才,也需要政府協助,遺憾的是,這些年政府並沒有提出可行的方案,以致傳統產業的處境較昔日更加艱困。
注入活水 帶動民間消費
過去20年,政府曾提過「傳統產業維新方案」、「協助傳統產業方案」、「專業品牌行銷公司推動計劃」,也召開無數「振興傳統產業會議」,然而成效不彰,因爲最根本的人才問題不解決,維新也好、振興也罷,都不會產生效果的。
解決傳統產業的困境,必先從人才着手,廠商自己要努力,但在目前的環境下,需要政府以更多的資源爲傳產培養人才,可以由行政院成立「傳統產業人才養成小組」,跨部會集思廣益,給青年學子進入傳統產業的願景,設計加薪機制,才能爲傳統產業重新注入活水,有了人才,何愁產業不能恢復昔日榮景?
好的政策應是雪中送炭,而非錦上添花,如今半導體業已可以靠自己走出一條康莊大道,但傳統產業不一樣,他們需要政策的鼓勵,而政府這麼做也不單只是爲傳統產業而已,製造業8成的就業還得靠傳產,當傳產復甦了,這8成的人加薪了,民間消費才能回到成長的軌道,GDP也才能更上層樓。爲傳產留住人才不僅能改善個體經濟,也可以穩定總體經濟,其重要性不言可喻。
美國前總統羅斯福歷經1930年大蕭條後深有所感地指出:「若農村人口沒有足夠的購買力來買新鞋、新衣服、新汽車,那麼工業中心也要受苦,在一半繁榮一半破產的國家裡,是不能達到持久繁榮的。」於此看來,協助傳統產業培養人才,當是賴政府目前最緊要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