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備供應商的難言之苦?債主變股東,捷佳偉創、奧特維輸血潤陽股份
在通威股份(600438.SH)宣佈終止意向性增資之後,站在十字路口的潤陽股份,獲得兩家設備供應商合計9億元、附帶IPO對賭條款的輸血。
2月25日晚間,捷佳偉創(300724.SZ)、奧特維(688516.SH)分別發佈公告,擬以債權轉股權方式對潤陽股份進行增資。其中,捷佳偉創以7.2億元債權認購潤陽8.0899%股權,奧特維以1.8億元債權認購潤陽2.0225%股權。兩者對潤陽股份債轉股前估值均爲80億元。
參照股權結構估算,債轉股增資完成後,捷佳偉創、奧特維將分別成爲潤陽股份的第四大和第八大股東。公告稱,因潤陽在同步處理其他債務,因此債轉股增資後股權結構以最終工商變更登記爲準。
兩家公司都是潤陽股份下游從事光伏設備業務的廠商,公告均稱:本次對外投資旨在儘快化解客戶欠款問題,加快公司貨款回收,降低公司壞賬風險,優化公司財務結構,同時也有利於加強與客戶的合作。本次投資定價系在目標公司資產評估的基礎上經各方充分協商確定,同時還設置了投資補償或回購條款,不存在損害上市公司及全體股東利益的情形。
“拿不回錢,只能債轉股。”一位業內人士對澎湃新聞直言,此舉實屬設備供應商的無奈。
據第三方機構數據,2020年至2022年,潤陽股份連續三年光伏電池片出貨排名全球前三,2023年其電池片出貨位列全球前五,2024年已掉出前五隊列。
儘管備受國資扶持,但潤陽股份的上市路坎坷不已。2023年6月29日,潤陽股份獲得IPO批文。但由於公司未能在一年有效期內發行,批文失效,IPO之路戛然而止。IPO折戟後,高負債下的潤陽股份急需資金,“賣身”或是最好的選擇。這與意圖補齊海外市場短板的通威一拍即合。
打一開始,不少業內人士就不看好這場“聯姻”,主因是潤陽處境堪憂。去年以來,潤陽股份多個海內外製造基地陷入停工停產,還與天合光能就專利糾紛激戰正酣。2月14日,通威股份宣佈決定終止向潤陽股份的意向性增資——高達50億元的史上最大光伏併購案就此宣告流產。
澎湃新聞了解到,通威提出的意向性收購,爲潤陽股份危急時刻的自救和紓困留出了時間窗口。
按照當時的增資意向協議,鹽城國資股東江蘇悅達集團須先行對潤陽股份進行現金增資10億元,以滿足潤陽股份生產經營需要。在悅達集團增資完成後,通威股份再以現金收購悅達集團前述增資10億元取得的潤陽股份股權。公開資料顯示,悅達集團已於去年9月對潤陽股份增資10億元。天眼查顯示,2024年9月28日,該公司董事長由陶龍忠變更爲悅達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張乃文,而陶龍忠職位變更爲董事、總經理。
但行業下行寒冬之際,潤陽的日常經營難言樂觀。
財務數據顯示,2024年1-10月,該公司的淨利潤約爲-5.96億元,相較2023年度的26.62億元淨利潤大幅惡化。截至去年10月31日,潤陽股份的淨資產約爲76.64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兩家設備商的本次投資附帶對賭條款,潤陽股份需在規定時間內完成A股IPO上市或併入A股上市公司。
根據投資協議的補充協議,目標公司(潤陽股份)、陶龍忠、悅達集團及其控股公司承諾:
目標公司於規定時間前完成IPO上市(A股主板、科創板、創業板)或併入A股上市公司;
若目標公司於規定時間前完成IPO上市(A股主板、科創板、創業板)或併入A股上市公司且投資人換股持有上市公司股票,截至目標公司上市或被併入之日,投資人持有上市公司股票數額所對應的市值低於(不含等於)投資人其各自轉股債權本金金額,由承諾人按照約定對投資人予以上市公司股票補償或現金補償;
若投資人所持目標公司股權於規定時間前被全部收購,投資人實際取得的收購價款低於(不含等於)投資人其各自轉股債權本金金額,由承諾人按照約定對投資人予以股權補償或現金補償;
若目標公司未能在規定時間前完成IPO上市(A股主板、科創板、創業板),或併入A股上市公司且投資人換股持有上市公司股票,或投資人所持目標公司股權沒有被全額收購,由承諾人按照約定回購投資人所持有的目標公司股權。
對上述補償或回購義務,目標公司、陶龍忠作爲主責任人承擔全額連帶責任;悅達集團及其控股公司作爲補充責任人,在主責任人沒有能力履行債務或者無力償還債務的情況下按比例承擔補充責任。
由此可見潤陽重啓IPO的意圖強烈,不過公告未披露具體時間表。
潤陽股份方面對媒體表示,“這次兩大設備龍頭增資,主要原因是繼國資悅達增資入股後,潤陽的資金鍊夯實了,各基地也在復工復產,加上美國業務蒸蒸日上,整體市場還是比較看好潤陽發展的。目前公司運營情況正常。謀求資本市場上市,潤陽從未放棄。”
但對於衝刺資本市場的光伏企業來說,這兩年的境遇雪上加霜。有媒體不完全統計,2024年,滬深北三交易所合計有15家光伏企業終止IPO,依舊在審的企業數量僅12家,年內的撤單量超過了在審量。加上今年預計行業仍在底部運行,潤陽的IPO並不平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