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市走出“兩山”轉化多元路徑

侯嫣

日前,浙江省美麗浙江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公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典型案例,涉及生態修復、生態賦能、生態農業、生態文旅、生物多樣性利用、美麗鄉村、權益交易等7個領域。其中,紹興3個案例入選,1個案例入圍。

據介紹,紹興此次入選的3個案例分別爲:諸暨市“小珍珠”書寫生態經濟雙贏的共富答卷案例、柯橋區探索稽東香榧“三態協同”解鎖水源保護區“兩山”轉化新模式案例和越城區打造運河水韻共富新樣板案例。入圍的案例爲嵊州市貴門鄉細算青山生態賬、捧得綠林共富金案例。

綠水青山是紹興最寶貴的資源,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礎。此次入選和入圍的案例都把綠水青山本身當作財富,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優化資源要素配置,因地制宜推動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諸暨市山下湖鎮以技術創新重塑綠色養殖模式,推廣“室內數字化養殖”“清水養殖”“大棚養殖、尾水淨化處理”等生態化養殖新技術、新模式,促使養殖模式從傳統粗放向科技化、生態化轉變。此舉探索出了一條“綠水產珠、珠鏈生金、金澤惠民”的生態經濟轉化路徑,實現了“既要珠光寶氣、也要碧水清波”的經濟環境雙贏。2024年山下湖鎮珍珠全產業鏈產值達500億元,是2003年的33倍。嵊州市貴門鄉以22.56萬畝林地爲試點區域,探索形成“森林碳匯+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特色發展路徑,有效打通森林資源生態價值向經濟效益轉化通道,成功走出一條綠色共富、多方共贏的低碳發展新路徑。

水鄉紹興,因水而興。近年來,紹興市持續深化河湖長制,全力打造江南水鄉新典範。越城區通過分段治理、生態修復、綠色產業升級等途徑,推動千年水道從生態治理到價值轉化的躍升,探索形成了一套運河生態保護與文化傳承相統一的河城共生共榮模式。該區累計創成11條省級美麗河湖,浙東運河獲評浙江省“最美家鄉河”、全國“幸福母親河”。柯橋區稽東鎮在保護好古香榧羣落的同時,打好碧水保衛戰,守好湯浦水庫二級水源保護區,打好藍天保衛戰,爲香榧產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生態環境。

近年來,紹興在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深度融合道路上不斷探索、勇於實踐、積極創新,通過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實踐舉措,充分證明生態與經濟是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有機統一體。“在未來的發展進程中,紹興將繼續堅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理念,不斷創新發展模式,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家園。”紹興市生態環境局有關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