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烤學院”考的是真功夫

近日,湖南嶽陽開放大學與岳陽市燒烤協會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聯合共建“岳陽燒烤研究院”和“岳陽燒烤產業學院”。有人調侃“烤串還要上大學”,有人擔憂這是不是“學歷貶值”“資源浪費”,甚至有人懷疑是作秀或噱頭。但倘若回到產業發展和職業教育的實際語境中看,這樣的探索恰恰反映出職業教育與地方經濟融合的新趨勢。

“燒烤”與“學院”“研究院”結合,在固有認知中確實略顯突兀,但其背後是龐大的產業現實。岳陽燒烤作爲南派燒烤的代表之一,產業規模不容小覷,全市擁有超過2000家燒烤門店,年產值超過20億元,已成爲拉動地方餐飲、文旅、夜經濟的重要力量。然而,快速發展的同時,這一行業也暴露出一系列問題,如標準缺失、人才斷檔、管理粗放、食品安全隱患等,嚴重製約產業提質升級。

在此背景下設立產業學院,是通過系統教育方式爲地方優勢產業注入新活力的一種嘗試。這種做法並非孤例,湖北潛江的“小龍蝦學院”、廣西柳州的“螺螄粉學院”、四川宜賓的“燃面學院”等,都是依託地方特色資源設立的專業人才培訓基地。以潛江“小龍蝦學院”爲例,畢業生就業率較高,且多數崗位收入穩定、技能匹配度高,爲地方經濟發展與青年就業提供了有效支撐。這說明,如果學院設置紮根實際,教學體系科學完善,職業教育可以成爲推動地方產業升級的重要力量。像燒烤這樣接地氣的行業,正是需要通過職業化的教育形式將技藝、經驗轉化爲系統知識,實現從“手藝人”向“職業人”的轉變。

當然,輿論中的一些擔憂也並非毫無依據。近年來,一些職業教育機構確實存在“重包裝輕質量”“掛名設院”的現象,部分項目辦學急功近利,忽視了對教學質量和就業效果的保障,影響了社會整體信任。這也提醒相關方,產業學院的設立不能僅停留在“掛牌”層面,不能成爲形式主義的產物。

要讓此類學院真正發揮作用,必須構建契合產業實際的教學體系。課程設計不能僅停留在基礎操作層面,而應覆蓋全鏈條環節,以燒烤產業爲例,要從工藝標準、食品安全、原料選配到經營管理、品牌塑造、自媒體傳播等角度,全面提升從業者的綜合能力。行業標準的制定也應提上日程,以增強整個產業的專業性與規範性。人才的培養不能只靠“師傅帶徒弟”的經驗傳授,更應有科學的評價體系和發展路徑,引導年輕人將這一行業視爲可持續、可成長的職業選擇。

同時,應建立起動態評估機制,及時對課程設置、教學效果、就業反饋等進行調整優化,確保教育內容始終貼近產業發展的脈動。監管層面,加強對類似項目的立項審覈和後續監督,防止職業教育成爲“花架子”工程。

輿論對“燒烤學院”的關注,實際上是對職業教育質量與方向的關注。是譁衆取寵還是真抓實幹,關鍵要看後續如何落地執行。只要真能對接市場、發展服務、支持就業,這樣的嘗試就值得鼓勵。(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劉沛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