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光22億基本涼涼,“古鎮一哥”跌落神壇,爲何消費者不願買單?

曾經的大庸古城被寄予厚望,甚至被當作張家界旅遊業的下一個增長點,22億的鉅額投資,只爲將其“捧起來”。

可現實卻狠狠地打了投資人的臉,如今的大庸古城,不僅沒成爲張家界的希望,還拖累了張家界,一步步走向衰敗。

這位衆望所歸的“新建古城”,爲何沒能做起來呢?

張家界對古城的執念

“大庸”二字,對於張家界而言意義非凡,明朝時期,張家界因靠近大庸溪而得名“大庸”。

因此對於張家界來說,大庸古城的建設,很有些追本溯源的意思。他們希望通過重建大庸古城,重現昔日的繁華。

2016年,大庸古城項目正式啓動,張家界爲此投入了高達22億元的巨資,規劃用地325畝,建築面積約18.5萬平方米。

根據當時的宣傳資料,大庸古城將以明清時期的建築風格爲主,保留並修復朝天門、古城牆、三元宮等歷史遺蹟。

同時,大庸古城會重建劉明燈將軍府、土司王宮、八方閣樓等景點,並打造“古城十景”!

可這一切美好的設想,最終變成了現實的諷刺:建成後的大庸古城,被業內人士批評爲“不倫不類”,與歷史毫無關聯,它更像是一個現代商業街區,而非一座真正的古城。

22億的投資,最終換來的卻是一個“假古董”,這是對張家界最初願景的巨大打擊。

走進大庸古城,映入眼簾的是一片蕭條的景象。大量商鋪空置,遊客稀少,冷清的氣息撲面而來。

即使偶爾有遊客前來,也多是匆匆而過,難以在此停留太久。

這種冷清,直接體現在了大庸古城的慘淡業績上。

2024年上半年,大庸古城的遊客數量出現了明顯下滑。據統計,這一時期的購票人數僅爲2300人,平均每天的售票量不到20張,與去年同期相比,遊客數量驟減了大約80%。

大庸古城的旅遊市場,在這半年內遭遇了嚴重的低迷,遊客的到訪意願大幅降低,給當地旅遊業帶來了巨大的衝擊。

三年半的時間裡,大庸古城累計虧損超過5億元,這些數據,揭示着大庸古城經營的困境。

鉅額的虧損,讓大庸古城背上了沉重的債務負擔,截至2024年上半年末,其負債率已高達88%。

無力償還債務的大庸古城,最終走上了破產重組的道路。

2024年9月,張家界公司發佈公告稱,大庸古城發展有限公司的重整申請已經得到受理。曾經被視爲張家界旅遊業希望的大庸古城,如今卻成了它的“絆腳石”,讓其步履維艱,這是一個令人唏噓的結局。

而大同古城的情況,在國內並不少見,“古城”這兩個字,快要成爲“景區毒藥”了。

從“旅遊興鎮”到“殭屍景區”

2010年至2020年,是中國旅遊業蓬勃發展的十年,在這個時期,古城古鎮旅遊也迎來了它的黃金時代。

以周莊爲代表的江南水鄉古鎮,憑藉其獨特的“小橋流水人家”的景緻,吸引了大量遊客。

受此影響,全國各地掀起了一股“旅遊興鎮”的熱潮,大量古鎮被開發成旅遊景區,一時間,古城古鎮旅遊成爲了炙手可熱的投資項目。

但隨着古城古鎮旅遊的快速發展,一些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許多古鎮項目缺乏長遠規劃,盲目跟風,導致同質化嚴重。

千篇一律的仿古建築、商業街區,缺乏獨特的文化內涵和地方特色,讓遊客感到審美疲勞。

此外,一些古鎮項目過度商業化,導致原住民被遷走,古鎮也失去了原有的生活氣息,變成了一個空殼子。

這些問題導致許多古鎮遊客數量銳減,經營狀況惡化,最終淪爲“殭屍景區”,曾經繁華的景象不再,取而代之的是一片蕭條。

大庸古城的失敗,正是古鎮建設亂象的一個縮影。它缺乏真正的歷史文化底蘊,建築風格“不倫不類”,商業模式單一,難以吸引遊客。

與鳳凰古城相比,大庸古城缺乏濃郁的民族風情和文化積澱,它沒有像沈從文《邊城》那樣的文化符號,也沒有獨特的民俗活動、非物質文化遺產。

大庸古城的商業業態也缺乏創新,同質化嚴重,無法滿足遊客日益多元化的需求,這些因素共同導致了大庸古城的衰落。

真想發展古城經濟,就得學習一下我國那些成功的、知名的古城,比如平遙古城。

古城不是沒有死衚衕

面對古鎮旅遊業的困境,一些成功的古鎮案例,爲景區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例如,平遙古鎮完整保留了明清時期的城市格局,展現了中國古代城市的獨特魅力。

烏鎮則注重江南水鄉文化的傳承,並結合現代科技打造了沉浸式體驗項目。

這些成功的古鎮,都注重文化內涵的挖掘和保護,並結合自身特色發展多元化的旅遊產品,從而吸引了大量遊客。

除了傳統古鎮的改造升級,一些新興古鎮也通過探索細分渠道,實現了差異化發展。

例如,無錫拈花灣以“禪意旅居”爲主題,打造了獨特的度假體驗,吸引了對禪文化和慢生活感興趣的遊客。

它避開了與傳統古鎮的直接競爭,找到了自己的市場定位,這種創新性的發展模式,爲古鎮旅遊業提供了新的思路。

古城古鎮的開發,不能僅僅停留在表面上的仿古建築和商業街區,更要注重文化內涵的挖掘和傳承。

要避免同質化競爭,打造獨特的旅遊產品和體驗;要注重可持續發展,平衡商業利益和文化保護。

只有這樣,才能讓古城古鎮煥發出新的活力,避免重蹈大庸古城的覆轍。

大庸古城作爲失敗的典型,也揭示了當前古鎮旅遊開發中,普遍存在的幾個問題:

很多古城盲目跟風,缺乏規劃。開發商看到古鎮旅遊的火爆,便一窩蜂地涌入,缺乏對市場需求的深入分析,導致項目定位不清,規劃不合理。

一些古鎮項目投入期間,花費巨資進行硬件建設,卻忽視了後期的運營管理。最後招商引資不到位,商業業態同質化嚴重,缺乏吸引力,導致經營慘淡。

一些古鎮爲了追求經濟效益,過度商業化,破壞了原有的文化氛圍和生活氣息,原住民被遷走,古鎮失去了靈魂,變成了一個空殼子。

由此,許多古鎮項目缺乏獨特的地方特色,彼此之間高度相似,難以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

結語:

古城古鎮旅遊的未來,在於能否迴歸文化本源,找到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

只有在尊重歷史、保護文化、注重運營的前提下,古城古鎮旅遊才能真正煥發出持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