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興觀點/企業參與 活化地方創生

從文化保存到農業再造、從青年返鄉到空間再造,無數在地團隊默默耕耘。然而,真正能讓這些創意種子茁壯的,除了政府與地方的努力,更需要企業的參與。2025年起,新一波的「地方創生3.0」,更強調「跨域合作」與「民間參與」,這將成爲地方創生團隊實現「永續共好」的重要關鍵。

企業投入地方創生,不再只是履行CSR,而是實踐ESG深化社會連結,甚至是開拓創新市場的契機。觀察目前國內的實務經驗,我們可歸納出企業參與的四種主要路徑:

首先是「品牌導向」企業,關注企業形象與社會好感度,傾向支持文化、教育與社會影響力強的專案。

如零售、百貨通路業者(新光三越、全聯等)與小農、在地品牌合作,或科技公司贊助地方藝術節與偏鄉教育計劃。此類合作可透過「品牌共好故事行銷」,展現企業對在地的承諾,優化企業品牌形象。

第二類是「補助導向」,企業以取得補助或稅務優惠爲主要動力,偏好與政策導向明確的團隊合作,如永續農業、能源轉型等。

此類企業傾向合作架構清晰、資訊透明,能降低行政與溝通成本。政府亦應考慮增加補助企業參與機制,並定期辦理政府政策或補助說明會,協助企業理解合作與參與地方創生的資源。

第三類是「創新導向」,企業將地方創生視爲技術試驗與創新投資場域,期望驗證技術、發展創新服務模式,創造財務與社會影響力的雙重價值。

如蓋婭智壤科技提供高雄小林社區「仿生地下灌溉系統」與AI監測技術,成功應用於紅龍果農場,節水減肥效果顯著。

這類合作強調量化、社會效益與環境貢獻,進而吸引更多資源投入。

最後是「關係導向」,企業參與動機來自維護政商關係、履行地方承諾或響應政府倡議。

這些企業通常已深耕在地,偏好與熟悉團體快速合作。若能建立「地方生態圈關係圖」,有助提升企業媒合效率與信任基礎。

這些參與類型在實務中皆逐漸展現成效。今年起由文化部文資司指導、商研院辦理的地方創生交流媒合會,已進行前期調查與現場媒合。

企業在評估合作時,重視是否補足ESG缺口、是否符合經營需求及合作彈性。企業參與地方創生已從倡議走向實務。

政府若能擴充誘因機制與創造更多媒合機會,將有助企業安心投入,並促進地方團隊有效對接。

創生需要創新,也需要跨界協作。唯有持續累積合作經驗與實踐,各方資源才能匯聚成穩固支持系統,推動臺灣邁向真正的永續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