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興觀點/加速打造國際新創聚落

在全球創新浪潮中,臺灣正積極打造爲國際新創進軍亞洲市場的前哨基地。透過「境內關外」政策,並結合保稅機制、快速設立制度、金融監理沙盒與創業加速器等多項措施,政府正積極建構出一套制度友善、資源完善且運作機制日益成熟的創業支持體系。

臺灣具備合理營運成本、敏捷市場反應、完善的供應鏈,以及雙語友善的社會文化環境,對於新創在早期階段的產品測試與在地化發展極具吸引力。國發會與經濟部共同推動的「Startup Island Taiwan」,以「Bridging Taiwan to the World」爲定位,積極串聯加速器與國際創業資源。

根據經濟部《114年度施政計劃》,「境內關外」政策旨在吸引國際高消費者與外資創業團隊來臺,拓展內需市場並提升服務附加價值。政府整合保稅場域、預審落地制度與創業資源,協助外國新創降低進入門檻。

其中,金融監理沙盒提供 Fintech、AI等創新領域在可控風險下試驗制度創新的機會。像是2021年阿爾發投顧與永豐金合作 ETF理財服務,以及2025年「股票禮品卡」沙盒案,皆展現制度彈性與實務應用潛力。搭配沙崙智慧綠能城、亞灣新創園與南港生技中心等創新場域,臺灣已初步形成涵蓋測試、驗證、商業化的創新鏈條。

然而,新創團隊在臺落地仍面臨挑戰,包括公司設立程序繁瑣、法人認證不便及外籍專業人才簽證申請仍待精簡。此外,對於醫療科技、金融科技與AI等前瞻產業,仍需持續檢視法規、強化營運彈性,才能創造更具競爭力的創新環境。

除了制度支持,深化與在地企業與創投的合作也至關重要。透過共創機制、技術場域共享與市場對接,有助於新創從技術驗證邁向商業化。

爲進一步提升政策效益,建議推動「新創沙盒整合機制」,整合Startup Island Taiwan、監理沙盒、國發基金與創業加速器,在北中南打造快速設立、試營運、測試到落地的一站式創新聚落,並設立國際新創單一服務窗口(Single-entry Desk)以簡化行政流程。

同時應擴大「創業共同創作推動計劃(CSE)」,鼓勵企業提供場域、通路與資源,形成跨國共創夥伴關係。搭配 Demo Day、媒合會等活動,促進成果曝光與資金鍊結,協助新創實現市場落地。

「境內關外」不只是政策,更是創新加速器。臺灣若持續強化制度整合與資源鏈結,不僅能吸引國際創新力量,也能爲本土產業注入成長動能,真正落實成爲亞洲創新價值的試驗場與孵化器。

(作者是商研院經營模式創新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