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興觀點/布建 DDS 架構 讓資料不失聯

在談智慧城市與數位治理時,偏鄉地區的資料流通常被視爲「最後一哩路」的挑戰,不只網路基礎設施不完整,設備部署後的即時回傳與自動協作也常因通訊不穩與資料延遲而卡關。這不只是技術問題,更牽涉到醫療物資配送、災後現場應變與邊遠地區公共服務不中斷等治理效率的落差。

商研院智慧科技中心近年推動以DDS(DataDistributionService)爲核心的分散式資料交換架構,嘗試建立一種不依賴單一平臺、能夠在不穩網路環境中維持最低限度資料交換的系統骨幹,爲偏鄉場域帶來可操作的通訊韌性與系統彈性。

以自主移動設備爲例,在偏鄉或無人站點中,當自動車輛或機器人執行例行任務(如巡檢、補給或搬運)時,經常因中心伺服器連線不穩而導致中斷與誤判。透過DDS架構整合,設備之間可採節點式溝通,脫離對中央控制的依賴,任務協調能於區域內即時完成。

若一臺設備異常,其他設備可同步收到訊息並調整行動路徑,反應時間從「回報中心」轉爲「現場處理」,整體流程具備更高容錯與延續性。商研院智慧科技中心已在農業場、山區公路與偏鄉倉儲場域進行實測,即使在網路不穩定的條件下,資料仍能穩定同步、指令可快速分發,顯示該架構具備實務導入的可行性。

面對離島、山區或災後網路中斷等通訊斷點挑戰,商研院智慧科技中心亦評估將DDS架構搭配GEO(地球同步軌道)衛星作爲資料備援通道。透過傳輸頻率與資料權重的優先排序,即使在高延遲、低頻寬的環境下,仍能確保影像、感測數據與指令在合理時間內完成交換不中斷。

這樣的機制不僅能彌補偏遠場域在突發事件中的通訊斷點問題,也讓像是風電場監控、高山設施維運、水資源調度等系統即便處於極端環境中,仍能維持基本運作邏輯。相對於傳統的中央集控式資料平臺,DDS更適合應用在地理條件複雜、通訊不穩、裝置多樣的任務協作架構中。

商研院智慧科技中心透過技術研發與場域整合,已逐步將DDS架構從理論實作推進至應用驗證。其價值不僅在於提升資料同步效率,更在於提供一種能與既有設備共存、可分層部署的中間資料交換解決方案。對於須面對多節點運作、即時任務協調與基礎設施不中斷需求的公私部門而言,這種資料導向的分散式設計,將不只是技術升級選項,而是數位基礎治理邏輯的一種調整與重構。

當數位治理逐步由城市走向邊界地帶,能否實現「任務不中斷、資料不失聯」,將成爲衡量整體智慧化建設成熟度的真正分水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