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華爲合作靴子落地:銷量低迷之下“靈魂論”讓位現實
傳言許久的上汽集團與華爲合作終於靴子落地。
2月21日,上汽集團與華爲終端有限公司在上海簽署深度合作協議。雙方對這場合作均十分重視,上汽集團董事長王曉秋,華爲常務董事、終端BG董事長、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董事長餘承東見證簽約。
回望2021年6月,上汽集團時任董事長陳虹拋出“靈魂論”,上汽與第三方一對一合作自動駕駛的可能性降低。如今,在主機廠紛紛與華爲開展合作的當下,上汽的“靈魂論”讓位現實。
那麼,面臨銷量持續下滑、營收能力下降等問題的上汽集團未來與華爲如何合作,能否憑藉合作打個翻身仗?
“第五界”來臨?
根據協議,上汽集團與華爲此次開啓的戰略合作,雙方共同探索智能汽車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的新路徑,在產品定義、生產製造、供應鏈管理、銷售服務等領域展開戰略合作,打造全新新能源智能汽車,爲用戶帶來領先的智能化出行體驗。
其中,對於“打造智能汽車產品”,在業內人士看來,這或許意味着華爲“第五界”即將到來。
今年1月13日到1月14日,上汽集團一口氣申請了10個不同國際分類的“上汽尚界”“尚界”商標,涵蓋建築修理、餐飲住宿、燃料油脂等多個分類。
此前華爲與車企合作打造的品牌名稱分別是和賽力斯合作的問界、和奇瑞合作的智界、和北汽合作的享界、和江淮合作的尊界,統稱“四界”。本次上汽集團申請新商標的行爲不禁讓業內揣測,尚界是否會成爲華爲與車企合作的“第五界”。
不僅如此,上汽集團還申請了一款商標,將上汽集團“SAIC”的標誌融入進英文字母“H”中。當時人們就推測,這個字母“H”或許是華爲的一種體現。
據華爲體驗中心銷售人員介紹,目前華爲針對汽車業務共有三種模式。一種是向寶馬、比亞迪等車企提供零部件,簡稱“零部件供應模式”;第二種是依靠華爲智能解決方案合作,例如北汽極狐、阿維塔等,簡稱“HI模式”。第三種合作方式是車企與華爲深度合作,華爲參與產品設計、營銷及銷售,這些車型會出現在華爲體驗中心展示,問界、智界等“四界”就屬於這類合作,簡稱“智選車模式”。
上述三種模式中,合作深度最緊密的是智選車模式。根據協議內容,上汽選擇的是智選車模式,這也意味着雙方的合作密度、力度都將遠遠高於北汽極狐和阿維塔等選擇HI模式的車企。
“靈魂論”錯過合作
隨着汽車行業步入“智慧化”轉型的新篇章,主流汽車製造商與華爲攜手共進已成爲潮流。自2024年歲末之際,有關華爲攜手上汽的傳聞便不絕於耳。
其實在2021年時,“華爲汽車”概念燒得正旺,上汽集團曾傳出與華爲合作的可能性,但最終未能成行。2021年6月30日的上汽集團股東大會上,上汽集團時任董事長陳虹提出了此後被人不斷提及的“靈魂論”,表示“上汽會堅持自主掌控自動駕駛核心技術,同時也在與華爲、百度等積極合作。上汽很難接受由單一一家供應商爲我們提供整體的解決方案。這樣它就會成爲靈魂,而上汽就成了軀體。”
華爲後來也隔空迴應了“靈魂論”。在2023年汽車百人會上,餘承東表示,“李想(理想)李斌(蔚來)這樣的新勢力車企都有自己的追求,不會選擇我們;傳統車企如果害怕失去靈魂的,也不會選擇我們。”
實際上,“靈魂論”並不代表完全斷絕與華爲合作。2022年5月19日,華爲與上汽旗下飛凡汽車宣佈,在其旗艦車型飛凡R7上搭載全球首發量產華爲增強現實擡頭顯示系統AR-HUD。
上汽集團多年來也一直在做技術方面的自主研發。2024年5月24日,上汽集團發佈面向新賽道的七大技術底座2.0。依託固態電池、能量閉環、高效動力總成、智能底盤、全棧軟件架構、全新電子架構等創新技術的突破和應用,全面躍遷升級。
此次上汽與華爲選擇進行智選車模式合作,意味着上汽集團在智駕方面要進一步發力。
能否借合作翻身?
眼下上汽集團業績、銷量面臨滑坡。今年1月25日,上汽集團宣佈預計2024年淨利潤爲15億元-19億元,與2023年相比將減少122億元到126億元,同比減少87%到90%。公司2024年整車批發銷量401.3萬輛,比2023年同期減少20.07%。同時,因燃油車市場下滑、價格戰持續升級,公司銷售收入減少,毛利下降。
華爲方面,目前與華爲進行智選車模式合作的車企包括賽力斯、奇瑞、北汽、江淮,與華爲進行HI模式合作的車企包括北汽極狐、長安阿維塔、長安深藍、廣汽傳祺、東風嵐圖。而從2023年3月31日開始,華爲再次強調“不造車”,明確規定不允許在整車宣傳和外觀上出現“華爲”或“HUAWEI”標識。隨着合作規模擴大,“華爲汽車”“華爲造車”“華爲光環”的概念越來越少被人提及。
作爲車企“一哥”,上汽集團面臨銷量低迷的挑戰,與華爲合作被視爲一種可能的解決途徑。汽車行業分析師鍾師向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表示,此番合作後,上汽集團可以引入華爲在智能駕駛、智能座艙等方面的技術,將其應用於自家車型中。這不僅將提升上汽集團產品的智能化水平,還可通過鴻蒙智行生態的介入,進一步拓展銷售渠道,提升品牌影響力。
華爲的技術和品牌效應無疑可爲上汽集團帶來更多消費者的關注。然而,隨着“華爲光環”的邊際效益遞減,上汽集團需要抓住機遇,加強自身在覈心技術方面的研發能力,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鍾師建議,上汽集團最好能將華爲帶來的流量引流、穩固至上汽集團核心品牌身上,在產品設計、營銷策略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林子
編輯 嶽彩周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