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機運用檢修段鋼軌打磨二車間高級技師陶建良——把脈問診護安全

2月5日零時許,滬春聯絡線上海莘莊站內,燈火通明。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大機運用檢修段鋼軌打磨二車間高級技師陶建良和他的同事正在檢查道岔打磨車。他們要對莘莊站道岔鋼軌進行打磨作業,及時消除道岔區鋼軌病害。

陶建良告訴記者,道岔是控制列車運行方向的“中樞神經”。在列車高速運行動荷載衝擊下,道岔區鋼軌很容易出現波浪紋、岔尖磨損等病害,需要及時打磨修復,以保證列車運行平穩。

陶建良總是面帶微笑,說話柔聲細語,給人以親切感。紮根鋼軌打磨領域30多年,他帶領團隊奮戰在京滬、合福、滬蘇湖等長三角鐵路施工一線,爲鐵路安全暢通保駕護航。因成績突出,他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上海市勞動模範等多項榮譽稱號。

勤學善思練技能

陶建良的職業生涯伴隨着中國鐵路養護方式變革和列車大提速進程,他既是見證者又是參與者。

陶建良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守護高鐵安全是我們的責任,必須用心用力做好!”陶建良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1989年,剛從學校畢業的陶建良進入鐵路系統工作,從此與鋼軌結下不解之緣。當時,正趕上鐵路養護方式由人工向機械化轉型,陶建良有幸成爲第一批大型養路機械操作人員。面對高科技“大傢伙”,陶建良既興奮又好奇,立志要征服它。

陶建良開始琢磨搗固車(一種大型養路機械)附帶的一堆圖紙資料,從最基本的電器、液壓、機械元器件符號學起。夜晚,他對着圖紙上的元器件符號畫出電器、液壓等系統的走向原理圖;白天,他對着部件到車上找實物,在學中幹、在幹中學,努力將每一個部件型號都熟記於心。

“那段時間,我滿腦子都是元器件符號,連做夢都在看圖紙、查資料、做筆記。雖然很辛苦,但當一個個疑問被解答、一個個難題被解決時,我又很有成就感。”陶建良自豪地說。

經過不懈的鑽研學習,陶建良熟練掌握了該車的操作和故障排除方法。

2012年,道岔打磨車、銑磨車等設備不斷從國外引進並投入使用,陶建良又承擔起技術攻關的責任。

令陶建良記憶猶新的是,在一次京滬線道岔打磨中,銑磨車右側打磨砂輪突然不能調整角度。如果不能及時解決問題,打磨後的鋼軌輪廓線就無法符合設計要求。打電話請教國外廠家技術人員時,對方卻說“你們自己想辦法解決”,當日打磨施工被迫取消。

“必須自己解決這個問題。”陶建良暗下決心。由於隨車技術資料都是英文版,陶建良購買了一本英漢詞典,每天泡在車上,對着上萬個用英文標註的零部件和原理圖,邊翻譯邊記錄。

功夫不負有心人。陶建良最終翻譯整理出中文版的圖紙資料和操作說明書,爲後續排除打磨車故障奠定了基礎。

正是懷着對鐵路工作的熱愛,陶建良在日復一日的刻苦鑽研中積累了豐富的理論知識,練就了過硬的技術。2013年以陶建良名字命名的“陶建良技能大師工作室”成立。

立項攻關解難題

伴隨着長三角鐵路的快速發展,鐵路養護技術和工藝面臨新挑戰,長期摸爬滾打在鐵路施工一線的陶建良看在眼裡、記在心上。爲更好提升養護質量,陶建良堅持在實踐中創新方法,解決技術難題。

一次,陶建良在和材料科同事聊天時瞭解到,用於切削鋼軌的進口刀粒不僅價格昂貴,而且採購手續繁雜、供貨週期長,現場也常常因爲刀粒供應不及時而影響銑磨車使用。

“我們能不能與國內科研機構聯繫,合作研發生產這種刀粒?”2022年3月,在一次技能大師工作室研討會上,陶建良提出想法。

“我覺得可行,使用進口刀粒既費錢又受制於人。如果能自主研發出刀粒,還能節支降耗呢。”工作室成員蔡嘉也這樣說。

陶建良隨即與設備科聯繫,邀請鐵科院專家到現場座談研討,並對刀粒的材料、使用環境和週期進行數據採集,爲研發收集第一手資料。

在產品研發過程中,陶建良紮根在京滬、隴海線等施工現場,觀察記錄刀粒銑磨後的鋼軌輪廓數據,以及每公里銑磨作業後刀粒的損壞率等,對比現場數據和實驗室數據,不斷優化完善刀粒材質和加工工藝,最終研製成功並投入使用。

陶建良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一臺進口銑磨車每年銑磨鋼軌100千米爲例,需要消耗平面刀粒約6000顆、軌距角刀粒約5000顆,進口刀粒費用總計400萬元左右。國產刀粒使用壽命與進口刀粒相當,但採購價格卻降低了30%。

2024年2月,上海局集團公司計劃對滬寧城際高鐵進行鋼軌銑磨,延長鋼軌使用壽命。對無砟高鐵進行銑磨作業,其技術標準和作業質量要求都極高。

接到任務後,陶建良倍感壓力。在既無同類案例可學,也無經驗可鑑的情況下,陶建良多次召集工作室和機組人員進行技術探討和方案研究,爲施工做準備。

爲高質量完成這一任務,陶建良組織成立了攻關小組。他們從銑磨車作業速度、刀粒位置、下刀時間、參數設置、故障應急等環節逐一進行技術研判,推演可能出現的後果,並在作業基地反覆模擬演練,最終找到最優打磨方式。

匠心傳承育新人

陶建良認識到,隨着大型養路機械種類不斷增加,要更好發揮其功能,提高鐵路養護質量,必須加強相關技能人才培養。

在陶建良看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爲做好傳幫帶工作,陶建良將自己幾十年的工作經驗總結成作業方法,通過講座培訓和實踐指導等形式,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徒弟。他常說:“學習不能僅靠書本上的理論,更要到實踐中去鍛鍊。只有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練就過硬本領。”

2022年,一次京滬線集中檢修施工時,陶建良的徒弟蔡嘉負責的打磨車發動機啓動後,發電機輸出電壓顯示0伏,無法給電瓶充電。蔡嘉判斷是發電機問題,但現場又沒有發電機進行更換,只得向師傅陶建良求助。

陶建良迅速趕到現場,打開斜挎包,拿出萬用表、螺絲刀和圖紙,對發電機每個分支節點和電器元件進行電壓測量。經測試,陶建良發現故障源自電纜與發電機樁頭連接處短路,燒燬電壓調節器,造成發電機無充電電壓輸出。

“師傅,你是真牛!”蔡嘉向陶建良豎起大拇指。

2023年,在大型養路機械集中年檢中,工作室成員姜磊森被傳感器調試工作搞得焦頭爛額。“能不能研發一種便攜式傳感器檢測儀,在實驗臺上就能完成傳感器調試?”姜磊森的想法得到支持。

在陶建良的幫助和指導下,姜磊森從傳感器工作原理入手,通過定方案、建模型、現場試驗等環節,研究出便攜式傳感器檢測儀。該成果在第二十三屆上海市優秀髮明選拔賽上獲得銅牌。

陶建良還充分發揮技能大師工作室輻射帶動作用。爲幫助青年職工成長,陶建良組織工作室成員開展一對一幫帶,每名工作室成員與青年職工結成對子,簽訂師徒合同。通過面對面傳授經驗、手把手教授技能,工作室先後培養出13位高級技師、23位技師、81位高級工。

因選擇而熱愛,因責任而堅守。30多年來,陶建良始終堅持用精湛的技術爲鋼軌“把脈問診”,守護着一列列高鐵安全運行。 (經濟日報記者 李治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