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治理“內卷化”競爭,宏觀調控與微觀治理協同發力
中經記者 郝亞娟 夏欣 上海、北京報道
近日,在2025中國宏觀經濟年中論壇上,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提出,宏觀經濟治理要在當前五個統籌基礎上,增加“統籌宏觀調控與微觀治理”的新維度,將治理“內卷化”競爭作爲政策重點,從而爲高質量發展夯實微觀基礎。
劉元春表示,當前宏觀經濟的首要關切點是持續低迷的價格水平。導致價格水平低迷並偏離趨勢值的原因是多元的,除了需求側的結構性問題(如房地產投資下滑)外,供給側的衝擊扮演了更爲關鍵且複雜的角色。一方面,中國正經歷一場由技術進步和規模經濟驅動的供給衝擊。過去十餘年間,中國全員勞動生產率提升了近90%,以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爲代表的“新三樣”成本大幅下降,蘊含着新的生產模式。但另一方面,許多行業在技術升級的同時,財務指標卻在惡化,企業利潤率甚至降至歷史低點,這些應歸結爲“內卷性定價模式”導致的惡性競爭。如果價格下降主要源於技術進步,企業利潤理應改善。然而,當前工業行業普遍存在“成本下降,但利潤下降得更快”的現象。
針對這一困境,破解低價與“內卷”現象,必須全面啓動微觀治理。劉元春建議,政策思路應從過去主要依靠行業自律的模式,轉變爲“政府主導、行業協同、企業落實”的新模式,將競爭政策提升到舞臺中央。要重新定位產業政策並強化競爭,形成宏觀調控與微觀治理協同發力的新格局。
上海財經大學中國宏觀經濟研究中心發佈的《2025年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年中報告》提出,當前中國宏觀經濟運行面臨的主要短期矛盾是供需不平衡,這種不平衡已從生產端向需求端蔓延,對勞動力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等關鍵領域造成了影響。供給端傳統制造業產能過剩問題突出,供需失衡下導致企業利潤下滑,投資回報率下降,投資需求走弱;企業利潤下滑傳導到居民部門,導致收入增長受阻,從而內需增長乏力,居民消費持續低迷,難以拉動增長引擎;同時,外需不確定性增強,進一步加重了供需失衡的矛盾。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對勞動力市場、房地產市場和總體價格水平形成了系統性衝擊,不利於中國經濟的長期平穩健康發展。
(編輯:朱紫雲 審覈:何莎莎 校對:顏京寧)